[发明专利]节能锅体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8145.1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3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池关可;阮覃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宜江东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27/02;A47J36/2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9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5253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 ||
本发明创造公开了一种节能锅体,其主要包括:本体;锅盖;蒸气循环腔,所述蒸气循环腔包裹于所述本体的内壁或外壁上,所述蒸气循环腔于锅体内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蒸气循环腔开口于锅体外部的出气口。使用时,锅体内经加热产生的水蒸气经由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蒸气循环腔,所述蒸气循环腔附着于锅体壁上,对锅体进行二次加热,同时也能有效的阻隔锅体内的热量向外散发,起到节能和提升加热效率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节能锅体,特别是涉及一种热量回收式的节能锅体。
背景技术
锅具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厨具,目前的锅具其锅体多由金属直接制成相应的形状。但是,在加热过程中,锅体本身会散发热量,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热量会随着蒸发散发,如果能将这些散发的热量尽可能的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能起到节能的作用,而且可以明显提升锅体的加热效率。
本发明创造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节能锅体,其在加热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回收散发的热量供锅体自身进行再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节能锅体,其在锅体的加热过程中,尽可能回收锅体散发的热量供锅体自身进行再利用,起到节能和提升加热效率的作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锅体,其包括:本体;锅盖;蒸气循环腔,所述蒸气循环腔包裹于所述本体的内壁或外壁上,所述蒸气循环腔于锅体内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蒸气循环腔开口于锅体外部的出气口。
优选地,所述的节能锅体还包括:限压气阀,所述限压气阀设置于所述本体或锅盖上。
优选地,所述的节能锅体中,所述蒸气循环腔为缠绕于所述本体内壁或外壁上的蒸气管道,所述蒸气管道的一端开口于所述进气口,另一端开口于锅体外部的出气口。
优选地,所述的节能锅体中,所述蒸气管道为无氧铜管,沿所述本体的内壁或外壁螺旋式缠绕。
优选地,所述的节能锅体中,所述进气口为单向进气口,只能由锅体内向所述蒸气循环腔内单向排气。
本发明创造的优点是,本发明创造节能锅体主要包括:本体;锅盖;蒸气循环腔,所述蒸气循环腔包裹于所述本体的内壁或外壁上,所述蒸气循环腔于锅体内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蒸气循环腔开口于锅体外部的出气口。使用时,锅体内经加热产生的水蒸气经由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蒸气循环腔,所述蒸气循环腔附着于锅体壁上,对锅体进行二次加热,同时也能有效的阻隔锅体内的热量向外散发,起到节能和提升加热效率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节能锅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创造节能锅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创造提出一种节能锅体,其包括:本体10;锅盖30;蒸气循环腔20,所述蒸气循环腔20包裹于所述本体10的内壁或外壁上,所述蒸气循环腔20于锅体内设置有进气口21,所述蒸气循环腔20开口于锅体外部的出气口22。
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性,所述的节能锅体还包括:限压气阀,所述限压气阀设置于所述本体10或锅盖30上,当锅体内的气压超过所述限压气阀的阀值时,所述限压气阀进行泄压。
具体地,所述蒸气循环腔20还可设计成缠绕于所述本体10内壁或外壁上的蒸气管道,所述蒸气管道的一端开口于所述进气口21,另一端开口于锅体外部的出气口22。所述蒸气管道可采用无氧铜管等密封管,沿所述本体10的内壁或外壁螺旋式缠绕。
为了防止外部气体回流至锅内,所述进气口21为单向进气口,只能由锅体内向所述蒸气循环腔20内单向排气。同理,所述出气口22也可以采用单向出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宜江东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信宜江东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81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件切断装置及其切断方法
- 下一篇:一种稻壳直燃联产碳化稻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