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目识别的打靶机器人对抗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8634.7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5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郑江宏;李瑞峰;梁培栋;李哲;陈泰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41A33/00 | 分类号: | F41A33/00;F41A33/02;F41J9/02;F41J5/08;F41J5/1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立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6 | 代理人: | 姚婉莉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双目 识别 打靶 机器人 对抗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双目识别的打靶机器人对抗系统,业务层包括PC端软件系统;系统核心层包括GNSS基站、GNSS移动站、微控制单元和导航系统;执行层包括底层控制板及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无线接收报环靶以及红外接收器的激光模拟武器系统及包括超声波装置、雷达、防碰撞条和急停开关的紧急制动系统及包括无线传输模块和遥控器的无线通信系统及包括双目高速摄像机和标记组件的双目识别定位系统及包括电机驱动器及电机的动力系统及包括供电电源和库仑计的电池管理系统。本发明的打靶机器人对抗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对抗射击、躲避射击以及其他功能,可以使得与打靶机器人的训练更进一步接近实战,有利于提升士兵的训练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靶机器人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不断提高军人的军事素养,射击训练是特殊作战人员常见的训练科目,随着训练项目效率和安全性的提高,为了改善传统打靶系列的一些弊端,目前,国内针对一些固定的靶位,研发了打靶机器人,其具有不可预测的移动靶位,自动报靶等优点,极大提升士兵的训练效率。利用打靶机器人代替传统的靶位训练虽然能够较好的提高士兵的训练效果,但其仍存在着脱离实战,不具备智能躲避、模拟人类行为功能等的缺点。有鉴于此,本案发明人针对现有打靶机器人的进行研发、改进,经过多次测试实验训练,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如今打靶机器人存在脱离实战,不具备智能躲避,模拟人类行为的功能等缺点而提出一种基于双目识别的打靶机器人对抗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双目识别的打靶机器人对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业务层、系统核心层和执行层;
所述业务层包括PC端软件系统;所述PC端软件系统通过无线模块与系统核心层和执行层连接通信;
所述系统核心层包括GNSS基站、GNSS移动站、微控制单元和导航系统,所述GNSS移动站和微控制单元与导航系统连接通信,所述GNSS基站与GNSS移动站之间通过无线模块连接通信;
所述执行层包括底层控制板和激光模拟武器系统、紧急制动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双目识别定位系统、动力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所述激光模拟武器系统包括与底层控制板连接的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无线接收报环靶以及佩戴在受训者身上的红外接收器,所述紧急制动系统包括与底层控制板连接的超声波装置、雷达、防碰撞条和急停开关,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与底层控制板连接无线传输模块和遥控器,所述双目识别定位系统包括与底层控制板连接的双目高速摄像机和佩戴在受训者身上的标记组件,所述动力系统包括与底层控制板连接的电机驱动器及连接电机驱动器的电机,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与底层控制板连接的的供电电源和连接供电电源的库仑计;所述导航系统与底层控制板连接通信。
所述激光模拟武器系统还包括有与底层控制板连接的显示模块和语音播报模块,所述显示模块输出终端为LED显示屏,所述语音播报模块的输出终端为扩音器。
上述一种基于双目识别的打靶机器人的对抗系统,其特征在于,打靶对抗工作方法是这样的,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给打靶机器人整机供电,通过库仑计实时检测电池使用状态得到电池状态信息,并通过无线模块将电池状态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
所述双目识别定位系统计算出以受训者身上的标记组件为基点的位置、距离信息,此为当前位置信息,并预测出受训者即将的运动轨迹位置信息,此为预测位置信息,通过底层控制板将当前位置信息和预测位置信息发送给激光模拟武器系统和导航系统;
激光模拟武器系统根据当前位置信息,启动激光发射器进行对抗向受训者当前位置发射出带有加密功能的红外信号光束,对抗的同时,所述红外无线接收靶与受训者身上的红外接收器实时检测对应其所接收区域的是否有接收到红外信号,若有接收到红外信号,将检测得到的红外信号进行分析解码,计算出红外信号落点的实际坐标,同时发送给显示模块和语音播报模块进行显示和播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86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