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冷却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78996.6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7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侯汉彬;程骞;沈炳杰;李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43;H01M10/6554;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陈烨;张印铎 |
地址: | 23001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冷却 模组 | ||
本说明书公开了电池冷却模组,模组包括:冷却机构,包括:多个具有中空结构的冷却单元,冷却单元具有与中空结构相连通的开口,冷却单元在第一方向上形成有连续的蛇形波纹,冷却单元具有侧边台,多个冷却单元的侧边台相连接形成冷却板,包括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之间用于放置圆柱形电芯,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之间通过第一水道部连通;导流机构,与冷却板上的开口均连通,冷却工质能经导流机构由第一冷却板上的至少部分开口进入,通过水道部在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之间流通,并由第二冷却板上的至少部分开口经导流机构流出。本说明书能够实现较高的成组效率,以及较高性价比的冷却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冷却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绿色环保主题的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研发新能源汽车成为当今世界的紧迫任务。动力电池模组是电动汽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电池模组的集成度提高了电芯的成组效率,有助于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由于圆柱形电芯的外形较为规则,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电池能量密度,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圆柱形电芯的尺寸越来越大以及电芯容量越来越高,电池冷却系统对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显得更加重要。电池冷却系统是连接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的重要纽带,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能快速有效的对电池进行散热,以及均衡单体电芯内部、电芯之间的温差,就会造成热量的堆积,影响电池的寿命,严重的还会引发电池爆炸。
现有技术中,对于圆柱形电芯的冷却工艺通常利用多层蛇形冷却板,冷却板内部中空,将圆柱形电芯夹在冷却板的板间,通过对冷却板提供液体工质,以对电芯层间进行水冷散热,达到对电芯间接冷却的目的。
目前,冷却板主要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制作,该成型工艺导致冷却板需要满足一定的尺寸比例要求,且需要冷却板具有一定的厚度。而在电池模组内部空间非常紧凑的情况下,相邻电芯层之间给冷却板预留的间距比较有限,使得冷却板的厚度为一定值。在冷却板厚度一定的前提下,冷却板宽度越大,挤压成型时基础变形越严重容易塌陷,无法维持成型的形状。因此,在冷却板厚度一定时,冷却板的最大宽度已经基本确定。如此,当圆柱型电芯尺寸(长度)增加时,原始的冷却板设计就无法满足冷却面积的需求,会导致电芯与冷却板之间的相对接触面积变小,冷却效果变差、温差过大。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多个冷却板并联或者拼焊的情况,或者是增加电芯层的间距,以增大与冷却板的接触面积。但是,采用多个冷却板并联或者焊接的方式增加了成本以及密封失效的风险,而增加电芯的间距降低了空间利用率,降低了成组效率,失去了竞争优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模组,能够实现较高的成组效率,以及较高性价比的冷却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电池冷却模组,包括:
冷却机构,包括:多个具有中空结构的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具有与所述中空结构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冷却单元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有连续的蛇形波纹,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呈预定角度的第二方向上,所述冷却单元具有侧边台,多个所述冷却单元的侧边台相连接形成冷却板;
所述冷却板包括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第二冷却板之间用于放置圆柱形电芯,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第二冷却板之间通过第一水道部连通;
导流机构,与所述冷却板上的开口均连通,冷却工质能经所述导流机构由第一冷却板上的至少部分开口进入,通过所述水道部在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第二冷却板之间流通,并由第二冷却板上的至少部分开口经所述导流机构流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冷却单元由挤压成型工艺制作,所述冷却单元的个数通过以下计算公式得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89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体伸缩快速接头装置
- 下一篇:一种锰硅合金中硅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