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培养基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80110.1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2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庆阳;孙际宾;张玉富;郑平;李燕军;张成林;陈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8 | 分类号: | C12N1/28;C12N1/20;C12P13/08;C12R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张秋菊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密度 发酵 生产 赖氨酸 培养基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密度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培养基,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对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进行优化筛选、酶解处理,得到含有氨基酸、小分子肽、磷酸盐等的有机氮源小分子多肽水溶液。本发明还提供了将上述培养基用于高密度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方法,包括在发酵过程中同步流加上述多肽水溶液和微量溶菌酶。本发明提供的培养基和高密度发酵方法可减少菌体生长耗能,加快菌体生长繁殖,提高生物量,达到提高L‑赖氨酸糖酸转化率与产量、缩短发酵周期、降低发酵染菌几率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密度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培养基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赖氨酸(2、6-二氨基己酸或α、ε-二氨基己酸,Lysine),具有L-型和D-型两种光学异构体,是生物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补充,而且是8种必需氨基酸中唯一的仅L-型成分才能有效利用的氨基酸。赖氨酸在动物性食物和豆类中含量丰富,在谷类食物中含量很低,因此L-赖氨酸被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食品强化剂、除臭剂和医药产品等方面,其中90%以上的赖氨酸产品用作饲料添加剂。
为考虑生产经济性、尽可能节约发酵成本,目前微生物发酵生产赖氨酸使用的有机氮源多为玉米浆干粉、豆粕水解液等,但因其成分复杂,大分子蛋白居多,携带芽孢杆菌,个别成分如玉米浆中植酸含量高会抑制菌体生长等原因,常常会对发酵造成负面影响。为降低染菌几率,玉米浆干粉在使用前常需要进行多步灭菌操作,既增加了成本,又增加了工作量,反复多次灭菌也会造成有机氮源营养成分的缺失;发酵过程中玉米浆中不可溶性物质附着在罐体与搅拌轴上,既会影响视线,又会造成搅拌阻力增大,产生过多机械热的同时对设备造成损害;发酵过程中大分子蛋白的吸收利用需要耗费过多时间与能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菌体的产酸效率,延长了发酵周期。同时,过多的蛋白导致发酵过程中大量产生泡沫,增加了消泡剂的使用,增大了成本,且消泡剂本身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会放大,过多的泡沫降低了发酵罐的装填系数,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现有的直接利用小分子营养物质如成品小分子肽、氨基酸等发酵的方法因其价格高昂,并不适合工业化发展。
因此,如何得到一种能够适用于高密度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培养基,提高L-赖氨酸糖酸转化率与产量、降低发酵染菌几率成为本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密度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培养基及其方法,有利于提高L-赖氨酸发酵过程中的糖酸转化率与产量,降低发酵过程中染菌几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密度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培养基,所述培养基氮源包括有机氮源酶解得到的小分子多肽水溶液。
优选的,所述有机氮源包括玉米浆干粉和豆粕水解液。
优选的,所述玉米浆干粉制成玉米浆溶液后,依次添加胃蛋白酶、酸性植酸酶和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
优选的,所述玉米浆溶液的酶解条件为:胃蛋白酶酶解温度50~70℃,反应时间0.5~3.0h,反应pH1.5~5.0;酸性植酸酶酶解温度40~70℃,反应时间0.5~3.0h,反应pH3.0~6.0;碱性蛋白酶酶解温度45~70℃,反应时间0.5~3.0h,反应pH7.0~10.0。
优选的,所述豆粕水解液用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质量比为1:0.5~2的复合酶进行酶解。
优选的,所述豆粕水解液的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40~60℃,酶解时间10~200min,酶解pH7.0~9.0。
优选的,酶解后对酶解液进行过滤得到澄清肽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01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