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央空调消杀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81422.4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5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殷晓冬;李景霞;牛静;白德君;陈美平;张水;李鸿;韩志有;刘海威;魏沙沙;鞠鲁男;郭蒙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朗劢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朗劢院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6 | 分类号: | F24F3/16;F24F8/192;F24F8/108;F24F8/22;F24F8/20;F24F11/64;F24F11/52;F24F11/89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3 | 代理人: | 张瑞莹;李镝的 |
地址: | 10010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央空调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中央空调消杀方法,其通过沿中央空调的回风管道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电离消杀模块,物理过滤模块,紫外‑深紫外消杀模块以及化学发烟模块,首先将空调回风道内的空气电分离,为空气中的颗粒物充电,并吸附带电的颗粒物;然后进行物理过滤;最后通过深紫外消杀破坏病原体的DNA和/或RNA,进而灭杀经过滤后,残留的病原体;同时,还将发烟材料扩散至中央空调的回风管道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央空调消杀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中存在着大量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除了部分自然的微生物外,还有大量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以及支原体等。特别是诸如新型冠状肺炎之类的一部分感染性病原体能够以气溶胶形式存在,随着空气流动而扩散,极易造成人际传染。而像医院、办公楼、商场等公共场所中,中央空调的使用又使得传染发生率变高,关闭空调通风系统虽然会降低空气流动,但持续散发到空气中的病毒依然可以在室内微气流作用下扩散,其并不能解决病毒传播的问题,反而会使人们感到不舒适。
消除或减小公共场所的病毒感染风险的根本方法,是尽可能地将存在的病毒排出室外。为实现这一目标,带有新风系统的空调系统应运而生,其中,所述新风系统能够实现室内外的空气交换,达到将病毒排出室外的目的。但是,出于应用场合的整体载荷的考虑,若要满足“新风量”要求,开启全新风,其能耗极大,因此,现有的空调系统都是基于部分新风,这就使得空气交换的效率不高,难以真正有效的减小空气中的病毒和/或细菌浓度。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减小空气中的细菌浓度,目前市场上已有针对中央空调系统设计的消毒净化设施,包括紫外线、臭氧、经典、等离子体型等空气消毒净化装置,但是这些产品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单一技术,模块化集中化水平较低,消杀效率不高,且设备拆卸运移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部分或全部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央空调消杀方法,包括:
通过电离消杀模块,使得气体被电分离,为空气中的颗粒物充电,并吸附带电的颗粒物,其中,所述颗粒物包括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以及灰尘;
采用物理过滤模块过滤经由所述电离消杀模块的静电集尘技术处理后流出的空气;
采用紫外-深紫外消杀模块破坏细菌及病毒的DNA和/或RNA,进而灭杀经所述物理过滤模块过滤后的空气中残留的细菌及病毒;以及
通过化学发烟模块,将消毒剂扩散至中央空调的回风管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离消杀模块、物理过滤模块、紫外-深紫外消杀模块以及化学发烟模块布置于中央空调的回风管道内,因各消杀模组的高效消杀条件不同,为充分发挥各模组的消杀效果对模组的排布顺序进行了合理的部署,沿空气流动的方向依次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中央空调消杀方法,还包括:
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实时监测各个消杀模块的压差、温度等工作状态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模块,比较所述工作状态数据以及设定阈值,进而判断消杀模块是否工作正常;以及
通过数据响应模块,显示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电离消杀模块采用静电集尘技术。
进一步地,所述物理过滤模块的材料为H14超细玻璃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紫外-深紫外消杀模块包括紫外消杀灯以及深紫外消杀灯盘。
进一步地,所述化学发烟模块采用的消毒剂为季铵盐类消毒剂,所述季铵盐类消毒剂作用时间短,高效消杀。
进一步地,所述化学发烟模块采用超声波雾化机,包括泵以及雾化喷头,额定功率小,额定加湿量大,具有节能高效的作用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朗劢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朗劢院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科朗劢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朗劢院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14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