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榨菜废水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86103.2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4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千;赵天涛;罗万东;刘毫;李崇明;张楚;朱宇楠;肖芃颖;艾铄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30;C02F103/32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0 | 代理人: | 徐传智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榨菜 废水 处理 方法 | ||
一种榨菜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高盐榨菜废水经固液分离单元过滤,废液进入调节单元,将废液的pH值调节至6.5~8;2)废液进入循环反应池去除废液中的有机物、氨氮、总氮和总磷;3)循环反应池循环处理的出水进入混凝沉淀单元,用于沉淀废液的难容有机物和细小颗粒悬浮物;4)混凝沉淀单元处理的出水进入电渗析处理单元,采用膜分离方法将废液中NaCl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分开,降低废液的盐度;5)电渗析处理单元的出水进入厌氧消化处理单元,使投加在废液中的厌氧微生物复合菌种与废液充分接触,方可进行排放。本发明将悬浮性有机物和无机物颗粒去除后,利用电渗析设备去除废水中超过90%的盐分,有效降低废水处理的能耗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榨菜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榨菜是一种半干态非发酵型咸菜,以茎用芥菜为原料腌制而成,是我国大众十分喜爱的佐餐小菜,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品种。生产榨菜产生的榨菜废水是一种具有高含盐量、高有机物浓度、高氮磷和高渗透压等特点的废水,具有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而虽然一些地区已经针对此问题开展了一些专项治理行动,但国家暂无相关废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生产加工企业对这类废水主要通过稀释后外排。大量外排的榨菜废水已成为区域性污染的主要来源,造成土壤板结、盐化现象,对当地环境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生态危害。
采用生物法对榨菜废水进行处理,处理效率高、稳定性好且处理成本低,公开号为CN101629153A、公开日为2010年1月20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嗜(耐)盐复合菌群处理榨菜废水的方法,通过对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具有嗜盐特性且能分解废水中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好氧或厌氧驯化使其逐步适应高盐环境,从而提高其抗击盐度冲击和好氧(或厌氧)降解废水中有机物质的能力。但该方法在榨菜废水的盐度为3.5-5.0%时,对有机物、氨氮的去除效果尚佳,随盐度升高,投加的菌剂容易流失或退化,生物强化效果维持时间短,处理效率显著降低,无法适用于榨菜废水的处理。
而采用该方法对榨菜废水进行处理时,为了保证微生物活性,不得不采用大量的自来水将12%的盐度稀释到1.5%-2%的盐度,但盐在生化池中不断累积,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导致生化处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因此,研发一种切实可行、处理稳定且经济高效的榨菜废水处理工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对应的不足,提供一种榨菜废水的处理方法,结合生物法和电渗析处理技术两类工艺的优点,在降低COD浓度(有机物浓度)和NH4+-N浓度(氨氮浓度)的同时,降低了榨菜废水的SS浓度(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保障了电渗析设备的正常运行,使榨菜废水的盐分降低,结合好氧及厌氧微生物复合菌系统,解决高盐条件下的有机物及氮磷的去除问题,能够对榨菜废水进行高效处理。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方案实现的:一种榨菜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高盐榨菜废水经固液分离单元过滤,废液进入调节单元,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将废液的pH值调节至6.5~8;
2)步骤1)调节pH值后的废液进入循环反应池进行进水-曝气-沉淀-排水的循环,使所述循环反应池的悬挂架上填料束中附着有嗜盐复合菌的填料充分与废液接触,去除废液中的有机物、氨氮、总氮和总磷;
3)循环反应池循环处理后的出水进入混凝沉淀单元,在混凝沉淀单元的混凝区、絮凝区内分别加入混凝剂、助凝剂,用于沉淀废液的难容有机物和细小颗粒悬浮物,直到混凝沉淀单元的废液中COD、NH4+-N、SS的浓度分别达到5500~6500mg/L、70~100mg/L、10~15mg/L,混凝沉淀单元的出水进入电渗析处理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61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