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88700.9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1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丁玲翠;孙杰;张世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百和至远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1 | 分类号: | A61B17/11;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戴龙泽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吸收 血管 闭合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属于医疗技术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活动连接有两个血管夹持组件,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穿戴组件,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均套设有与血管夹持组件配合使用的防护组件,旨在解决现有的由于两个独立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没有固定,且处于上翘状态或斜靠于手臂上,术者操作时,经常会触碰到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导致血管的钳夹平面发生移位,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经常会与缝线缠绕,阻碍缝合的过程且独立的独立血管闭合装置容易发生误碰而发生掉落的现象,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影响医者治疗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
背景技术
医疗设备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医疗设备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临床学科工作最基本要素,即包括专业医疗设备,也包括家用医疗设备,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也属于医疗器械中的一种,血管吻合手术时,血管闭合装置常用于阻断血流,临床手术中,术者常用两个血管闭合装置夹住血管断裂的两端,再对断裂口实施缝合,然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两个独立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没有固定,且处于上翘状态或斜靠于手臂上,术者操作时,经常会触碰到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导致血管的钳夹平面发生移位,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经常会与缝线缠绕,阻碍缝合的过程且独立的独立血管闭合装置容易发生误碰而发生掉落的现象,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需要新型的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由于两个独立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没有固定,且处于上翘状态或斜靠于手臂上,术者操作时,经常会触碰到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导致血管的钳夹平面发生移位,血管闭合装置的尾部经常会与缝线缠绕,阻碍缝合的过程且独立的独立血管闭合装置容易发生误碰而发生掉落的现象,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影响医者治疗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活动连接有两个血管夹持组件,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穿戴组件,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均套设有与血管夹持组件配合使用的防护组件,所述血管夹持组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架,所述调节架的底部活动连接有卡扣组件,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开设有与卡扣组件配合使用的卡槽。
为了达到夹持闭合血管的效果,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优选的,所述血管夹持组件包括两个夹持板、两个捏板和复位弹簧,所述夹持板的前侧与捏板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安装于两个捏板之间,所述调节架的顶部与捏板固定连接。
为了达到方便血管夹持组件调节对血管进行夹持闭合的效果,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优选的,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卡板、调节螺栓和卡紧块,所述卡板靠近调节架的一侧与调节架活动连接,所述卡板的前侧穿过卡槽并延伸至调节架的前侧,所述调节螺栓的后侧与卡板活动连接,所述调节螺栓的前侧与卡紧块固定连接。
为了达到对血管夹持组件防护的效果,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生物可吸收的血管闭合装置优选的,所述穿戴组件包括连接带、连接块和固定带,所述连接带靠近连接板的一侧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远离连接板的一侧与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靠近固定带的一侧与固定带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百和至远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百和至远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87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人流量统计数据的大数据分析系统
- 下一篇:外置式下颌骨牵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