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惯导的散射天线对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90526.1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80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任鹏;张航;孙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25/00 | 分类号: | G01C25/00 |
代理公司: | 河北东尚律师事务所 13124 | 代理人: | 王文庆 |
地址: | 05008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散射 天线 对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惯导的散射天线对准装置,由惯导测量单元、散射基带单元、散射室外单元、定向天线,接收机,控制设备组成。采用散射定向天线发送、全向高增益天线阵列接收的方式,通过散射信道传输位置信息,可作为实现散射链路开通的一种天线初始对准手段。装置选用惯导测量单元作为北斗设备失效情况下的辅助定位手段,同时可以为散射通信设备提供定向服务。采用全向高增益环形天线阵列接收信号,可在水平360°的范围内进行快速扫描,相比传统的单天线设计,具有覆盖范围广、可靠性高的特点。通过控制设备实现选择通信对象、分析站点间相对位置、计算方位角、规划散射链路以及转发对准信息,提升了散射天线对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惯导的散射天线对准装置,适用于散射通信领域中的天线初始对准,整套装置采用北斗和惯导相结合的方式,使用惯导测量单元作为北斗设备失效时的辅助手段完成散射天线的定位定向,采用散射定向天线发送、全向高增益天线阵列接收的方式,通过散射信道传输位置信息,可作为实现散射链路开通的一种天线初始对准手段。
背景技术
散射通信天线具有增益高、波束角窄的特点,因此散射天线的对准一直是影响散射链路开通的重要因素。目前两个通信站点间通常采用北斗设备完成天线间的初始对准,具体对准过程为:通过北斗设备确定自身的经纬度、通过北斗短报文在站点间互传位置信息、依据解算出的方向角引导散射天线完成初始对准。
在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下,北斗设备存在被干扰的风险,北斗不可用将导致散射设备无法获知自身位置信息,即使已知自身位置信息,亦无法将自身位置信息通过北斗短报文功能报送至对端。
发明内容
针对散射通信设备过度依靠北斗设备完成散射天线初始对准的技术短板,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惯导的散射天线对准装置来实现北斗设备失效情况下通过散射信道完成天线初始对准。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惯导的散射天线对准装置,所述散射天线对准装置分别设在发起端和响应端;发起端和响应端均包括惯导测量单元1、控制设备2、散射基带单元3、散射室外单元4、定向天线5和接收机6;
发起端:惯导测量单元1发送本端位置信息至控制设备2;散射基带单元3发送设备地址信息至控制设备2;控制设备2将本端位置信息和设备地址信息转发至散射基带单元3;散射基带单元3将接收信息进行复接、信道编码、交织和调制处理后发送至散射室外单元4;散射室外单元4将接收信息进行数字上变频、数模转换和功率放大后通过定向天线5进行水平方向大范围内的信号发送;
响应端:接收机6接收到发起端发来的射频信号后,经变频处理后解调还原为基带信号,将基带信号发送至控制设备2;控制设备2对基带信号进行解算,同时综合本端惯导测量单元1输出的位置信息,计算出两个端站间的相对位置,并接收散射基带单元3发送的设备地址信息,进行链路规划,将本端定向天线5的转动角度、本端位置信息和的设备地址信息发送至散射基带单元3;散射基带单元3将接收的信息进行业务处理后发送至散射室外单元4;散射室外单元4将业务处理后的本端位置信息和设备地址信息进行数字上变频、数模转换和功率放大,形成射频信号,并控制定向天线5指向发起端的位置,然后经过定向天线5将射频信号辐射出去;
发起端:接收机6接收到响应端发来的信号后,经变频处理解调还原为基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设备2,控制设备2对基带信号进行解算,同时综合本端惯导测量单元1输出的位置信息,计算出两个端站间的相对位置,并经散射基带单元3和散射室外单元4引导本端定向天线5对准响应端所处位置,完成两个站点间定向天线5的对准。
发起端:接收机6接收到响应端发来的信号后,经变频处理解调还原为基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设备2,控制设备2对基带信号进行解算,同时综合本端惯导测量单元1输出的位置信息,计算出两个端站间的相对位置,并经散射基带单元3和散射室外单元4引导本端定向天线5对准响应端所处位置,完成两个站点间定向天线5的对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05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