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肌腱传动力反馈肩肘外骨骼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91974.3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83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刘连庆;杨铁;于鹏;杨洋;刘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B25J17/00;B25J17/02;B25J9/1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肌腱 传动 反馈 肩肘外 骨骼 | ||
1.一种肌腱传动力反馈肩肘外骨骼,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臂握把(1000)、肘关节组件(2000)、肩部关节组件(3000)及大臂绑带组件(4000),其中肩部关节组件(3000)包括肩部前伸后缩关节组件(3100)、肩部内旋外旋关节组件(3200)及肩部外展内收关节组件(3300),所述肩部外展内收关节组件(3300)安装于背负系统或平台上,该肩部外展内收关节组件(3300)输出端输出的旋转自由度绕肩部外展内收关节回转轴线(J4)旋转,所述肩部内旋外旋关节组件(3200)与肩部外展内收关节组件(3300)的输出端连接,该肩部内旋外旋关节组件(3200)输出端输出的旋转自由度绕肩部内旋外旋关节回转轴线(J3)旋转,所述肩部前伸后缩关节组件(3100)与肩部内旋外旋关节组件(3200)的输出端连接,该肩部前伸后缩关节组件(3100)输出端输出的旋转自由度绕肩部前伸后缩关节回转轴线(J2)旋转;所述肘关节组件(2000)的一端与肩部前伸后缩关节组件(3100)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为输出端,该肘关节组件(2000)的输出端输出的旋转自由度绕关节回转轴线(J1)旋转;所述前臂握把(1000)的一端与肘关节组件(2000)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为手握端;所述肘关节组件(2000)与肩关节组件(3000)中间安装固定有大臂绑带组件(40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腱传动力反馈肩肘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肘关节组件(2000)包括肘部转动盘(2001)、肩肘连杆(2003)、肌腱A(2004)、肌腱B(2005)、力放大滑轮组(2006)、定滑轮组(2007)、导向单元(2008)、动力绞盘A(2009)、远程动力单元(2010)及肌腱C(2011),该肘部转动盘(2001)通过轴承与肩肘连杆(2003)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肩肘连杆(2003)的另一端与肩部前伸后缩关节组件(3100)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远程动力单元(2010)固定安装在肩部前伸后缩关节组件(3100)的输出端上,该远程动力单元(2010)的输出端连接有动力绞盘A(2009);所述肩肘连杆(2003)的每侧均设有力放大滑轮组(2006)及定滑轮组(2007),该定滑轮组(2007)的轮座固接于所述肩肘连杆(2003)上,所述力放大滑轮组(2006)的轮座通过导向单元(2008)与肩肘连杆(2003)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肌腱B(2005)、肌腱C(2011)的一端分别旋向相反地缠绕在动力绞盘A(2009)上,该肌腱B(2005)、肌腱C(2011)的另一端分别由两侧定滑轮组(2007)中的定滑轮、力放大滑轮组(2006)中的滑轮绕过后固接于定滑轮组(2007)的轮座上,所述肌腱B(2005)、肌腱C(2011)通过远程动力单元(2010)的驱动同步反向移动;所述肌腱A(2004)为两根,对称设置在所述肩肘连杆(2003)的两侧,每侧所述肌腱A(2004)的一端与同侧的力放大滑轮组(2006)中的轮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肘部转动盘(2001)的同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肌腱传动力反馈肩肘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肩肘连杆(2003)上安装有用于检测肘部转动盘(2001)相对于肩肘连杆(2003)旋转角度的肘关节位置编码器(20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197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