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复用储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94878.4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6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朱晋;韦统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3B13/06 | 分类号: | F03B1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2 | 代理人: | 宋宝库;屠晓旭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复用储能 系统 | ||
1.一种流体复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复用储能系统包括流体存储模块、驱动装置以及与所述流体存储模块可连通设置的N个储能模块,所述流体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流体;每个所述储能模块均包括容器和储能系统;N个所述储能模块并联可连通设置,且N个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驱动装置均可连通设置;
所述储能系统包括重物活塞;所述重物活塞与所述容器间隙设置,所述重物活塞可在流体推动向上移动存储势能或者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推动流体运动至下一个所述储能模块中;所述储能系统还包括N组卡位装置,以分别用于N个所述储能模块在存储势能状态下的限位固定;所述卡位装置设置于所述重物活塞与所述容器之间,所述卡位装置在所述重物活塞上下移动时处于第一状态,在所述重物活塞上升至设定位置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为与所述重物活塞运动互不干涉的状态;所述设定位置为所述重物活塞在流体顶起时的位置;所述第二状态为卡紧并承载所述重物活塞的状态;
储能时,流体通过所述驱动装置从所述流体存储模块流入所述储能模块对所述储能系统作用推动所述储能系统至所述容器的上半部分以存储能量;已存储势能的所述储能模块中的流体经过所述驱动装置能够进入下一个所述储能模块以存储对应的势能,直至M个所述储能模块均存储能量;
用电时,通过已储能量的处于所述容器上半部分的所述储能系统对所述容器中下半部分的流体作用,压出流体至下一个所述储能模块并同时驱动所述驱动装置进行发电,直至P个所述储能模块中的所述储能系统进行P次发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复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N≥2;M≤N;P≤N;P≥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复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模块敞口设置;所述储能模块的底端设置有出管口和进管口,所述出管口、所述进管口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和第二控制阀门,以分别控制所述储能模块中流体的流出和流入;
所述流体存储模块的两端设置有流出控制阀门和流入控制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复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容器的顶端;所述卡位装置包括第一卡位装置和第二卡位装置,所述第一卡位装置与所述第二卡位装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位装置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卡位装置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弧形凸起;所述重物活塞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
当所述重物活塞上升至设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卡位装置、所述第二卡位装置在卡位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可向内运动,带动所述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弧形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弧形凹槽卡合,以固定承载所述重物活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复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弧形凸起分别为第一半圆形卡钳结构、第二半圆形卡钳结构;
在所述重物活塞处于上升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半圆形卡钳结构与第二半圆形卡钳结构与所述重物活塞构成同心的圆柱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复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分别设置与所述第一卡位装置、所述第二卡位装置远离所述重物活塞的端部,以分别固定所述第一卡位装置、所述第二卡位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复用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装置包括第一组卡位装置和第二组卡位装置,所述第一组卡位装置、所述第二组卡位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容器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为相对的内侧壁;
所述第一组卡位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凸起,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凸起可伸缩设置;所述第二组卡位装置包括多个第二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凸起可伸缩设置;
所述重物活塞的侧壁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匹配的多个第一凹槽以及与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匹配的多个第二凹槽;在所述重物活塞上升至设定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在卡位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向内伸展与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卡合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487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