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98583.4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8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姚伯龙;张晋瑞;陈欢;王宇通;倪亚洲;程广鸿;王海潮;王利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18/66 | 分类号: | C08G18/66;C08G18/67;C08G18/44;C08G18/38;C09D175/16;C09D5/18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时旭丹;张仕婷 |
地址: |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阻燃 uv 固化 水性 聚氨酯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六羟基耐热阻燃单体的合成:
a、称取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THEIC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将二异氰酸酯与催化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通入氮气升温,滴加溶解好的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THEIC进行反应,当-NCO达到理论值时结束,得到中间产物,备用;
b、将二乙醇胺添加到反应容器中,通入氮气,待温度升高,将上述中间产物缓慢滴加到反应容器中进行反应,待当-NCO达到理论值时结束,得到六羟基耐热阻燃单体;
(2)含氟含磷二元醇的合成:
c、将二异氰酸酯和十三氟辛醇TEOH-6加入反应容器中,用丙酮溶解,继续加入催化剂,室温下搅拌均匀,逐步升温;在N2氛围下反应,滴定体系中游离的-NCO含量,达到理论值;
d、升温,加入丙酮溶解的三羟甲基氧化磷THPO反应,滴定体系中游离的-NCO含量,直至达到理论值,制得含氟含磷二元醇;
(3)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e、将二异氰酸酯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滴加催化剂升温反应;称取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和步骤(2)d所得含氟含磷二元醇混合物,用丙酮稀释,滴加到反应容器中进行反应;利用滴定法检测体系中游离的-NCO的含量,达到理论值后,升温;
f、再称取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的2,2-二羟甲基丁酸DMBA或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加入到体系中反应;达到理论值后,接着滴加阻聚剂和活性封端剂继续反应;达到理论值后,滴加步骤(1)制备的六羟基耐热阻燃单体反应,达到理论值时降温;
g、常温下加入与DMBA或DMPA相同物质的量的三乙醇胺TEA高速搅拌,加入去离子水,继续高速搅拌,即得水性聚氨酯乳液;
(4)UV固化:取聚氨酯乳液,加入光引发剂,室温下避光搅拌均匀后,倒入聚四氟乙烯槽中,烘干后,紫外光固化,即得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和/或辛酸亚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T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活性封端剂为丙烯酸羟乙酯HE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及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引发剂为光引发剂1173和/或光引发剂18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为:
a、称取0.01-0.03mol的THEIC在30-50℃的条件下用5-10g DMF溶解;将0.03-0.06mol的二异氰酸酯与0.001-0.002mol的催化剂加入到装有搅拌棒、冷凝管、氮气管及恒压滴液漏斗的干燥四口烧瓶中;通入氮气,待温度升高至50-70℃的时候,用恒压滴液漏斗以2-3d/s的速度滴加溶解好的THEIC,反应时长4-8h,当-NCO达到理论值时结束,得到中间产物;反应完成后的中间产物置于干净的恒压滴液漏斗中备用;
b、将0.03-0.06mol的二乙醇胺添加到装有搅拌棒、冷凝管、氮气管及恒压滴液漏斗的干燥四口烧瓶中,通入氮气,待温度升高至60-80℃的时候将步骤a滴液漏斗中的中间产物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反应3-5h,待当-NCO达到理论值时结束,得到六羟基耐热阻燃单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热阻燃型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b中,当反应物粘度过大发生爬杆时,滴加丙酮来调节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858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重建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刹车片内外副成对磨削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