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00008.3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42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关志东;余永奎;蔡春元;何敏生;焦海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G01R22/06 | 分类号: | G01R22/06;G06F16/9038;G06F17/18;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284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回流 高危 电能 计量 装置 锁定 方法 | ||
1.一种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S1.选定待计算系统馈线T及馈线T的线计量点下所有测量点表计的类型代码;
S2.以类型代码为1的测量点表计的正向有功电量之和作为输入,以类型代码为0的测量点表计的正向有功电量之和作为输出,计算馈线T的线损率;
S3.判断馈线T的线损率是否符合标准,若是,“线损率异常”标志显示为0,否则,“线损率异常”标志显示为1;
S4.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平台的数据回流,统计10kV日波动电量及用户日电量,计算用户关口装置日负荷的匹配度,将匹配度超过阈值R的用户产生报警并生成报警明细界面;
步骤S4所述的用户关口装置日负荷的匹配度的计算表达式为:
匹配度=(10kV日波动电量-用户日电量)/10kV日波动电量;
S5.将当前日期数据往前推三十日的数据形成展示列表,综合“线损率异常”标志的显示,确认疑似窃电用户;
S6.将系统线路的日线损清单和系统线路供电的每个用户负荷清单交叉比对,系统线路的日线损变化和系统线路所供每个用户关口装置日负荷的匹配度波动一致,并与报警明细界面、展示列表信息时间标签匹配的疑似窃电用户,锁定为高危计量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馈线T的线损率的计算公式为:
(供电量-售电量)/供电量×100%
以类型代码为1的测量点表计 的正向有功电量之和作为供电量输入,以类型代码为0的测量点表计 的正向有功电量之和作为售电量输出,若馈线T下挂的计量点为新能源计量点时,将该计量点下的主表测量点的反向有功总电量累加到馈线T的供电量输入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所述的标准为线损率在-2%~5%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之后运行人员查询数据时,只显示“线损率异常”标志为1的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匹配度超过60%的用户为疑似窃电用户,产生报警并生成报警明细界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所述的当前日期数据默认为计量自动化系统平台显示的昨日数据,展示列表包括:所属分局、所属线路、所属变电站、户名、户号、日期、日电量、波动电量、线损值、线路日线损率偏差、用户偏差及匹配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展示列表以匹配度倒序排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线路日线损率偏差的计算公式为:
线路日线损率偏差=昨日线损率-前日线损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数据回流的高危电能计量装置锁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之后运行人员查询数据时,只显示“线损率异常”标志为1的疑似窃电用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000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