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01035.2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1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王紫欣;张涛;武莎莎;叶小婷;莫丽红;鲁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01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李锋 |
地址: | 22300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网 逆变器 及其 调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通过获取公共电网的电流与电压,其中电流与电压均为瞬时电流与瞬时电压;将一天内的瞬时电流与瞬时电压按照秒为单位进行记录,并获得一天内的中位瞬时电流与中位瞬时电压;其中一天具体为24H且其起始时间为00点00分;调节时光伏电网并网的电流与电压为中位瞬时电流与中位瞬时电压;具体的,通过调制方法对光伏电网并网时的电流与电压进行调整;获取未来一周内中位瞬时电流与中位瞬时电压出现的时间节点,并统计出现次数最高的时间节点并标记为接入时间;在接入时间内将光伏电网并网至公共电网中使得光伏电网并入公共网络时,需要在最合适的时间节点接入公共电网中避免造成公共电网的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伏并网逆变器领域,涉及光伏并网技术,具体是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太阳能作为输入的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具有把直流电转换成符合市电要求的交流电并接入电网的功能。传统并网系统中常采用输出变压器的隔离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在电网和直流侧之间产生电气隔离,保证人身安全,同时也可以提供电压匹配和并网电流直流分量抑制,但工频变压器增加了体积、重量和成本,而高频变压器又使控制复杂化,降低了效率。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以其效率高、体积小、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小功率发电领域已成为并网逆变器应用的主流。但是,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因为没有变压器,也就没有变压器的电气隔离功能,从而带来新的问题,即漏电流问题。漏电流本质为共模电流,其产生原因是直流电源和大地之间存在寄生电容,形成由寄生电容、直流电源和交流滤波器以及电网阻抗形成共模电流回路。共模电压的变化会在寄生电容上产生较大的共模电流。因为对地漏电流即共模电流的存在,会降低系统效率,损害输出电能质量,增大系统电磁干扰,对人身造成威胁,形成安全隐患。而且,对地漏电流太大还会造成交流滤波器的饱和,降低滤波效果,同时也可能造成并网逆变器的损坏。因此,对型即无变压器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德国VDE-0126-1-1中规定其对地漏电流峰值应小于300mA。若超过此规定范围,漏电流监控单元应在0.3s内将并网逆变器与电网脱离。为抵制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应尽量使共模电压变化比较小。如若能保证共模电压为一定值,则能够基本上消除共模电流,即功率器件采用PWM控制使得逆变器输出两端分别对直流电源负极端的电压之和为常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用于解决通过改变矢量顺序来减小谐波含量,从而优化SVPWM的算法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光伏监测模块、辅助电路模块、控制电路、DC/DC模块、逆变模块以及并网模块;
所述光伏监测模块用于对光伏组群进行检测,并控制光伏组群的连接方式;
所述辅助电路模块用于对控制电路上的电子元器件提供电压;
所述控制电路为光伏并网逆变器提供开关信号,并保证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安全运行;
所述DC/DC模块用于将光伏组群产生的直流电压转换为逆变部分需要的直流电压;
所述逆变模块将光伏阵列发出的电能逆变为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其中的电力电子器件以脉宽调制的形式受控于控制电路发出的开关信号,实现开通和管断,从而将DC/DC产生的直流电逆变成三相交流电;
所述并网模块用于将满足用电要求的光伏电网并入到公共电网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公共电网的电流与电压,其中,所述电流与电压均为瞬时电流与瞬时电压;
步骤二:将一天内的瞬时电流与瞬时电压按照秒为单位进行记录,并获得一天内的中位瞬时电流与中位瞬时电压;其中一天具体为24H且其起始时间为00点00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10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