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03092.4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86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曰英;陈汇资;周卫祥;成敏;吴乃龙;姜斌;付俊;杜鑫;汪小帆;罗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12 | 分类号: | G05D1/12 |
代理公司: | 郑州翊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5 | 代理人: | 付红莉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异构多 无人 系统 联合 围捕 方法 | ||
一种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属于无人系统协同编队技术,包括探测模块、任务模块、控制模块、无人艇模块,其中,任务模块分别与探测模块、控制模块相连,控制模块分别与任务模块、无人艇模块相连。本发明有效了解决传统无人艇编队围捕普遍存在精准度不高的问题,通过构建无人机与无人艇编队,可实现无人机与多无人艇的高效海空联合围捕。本发明兼具精准定位、全航速控制、横摇稳定控制的特点和功能,可以满足无人机与多无人艇不同状态条件下围捕任务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系统协同编队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无人艇执行编队围捕任务时,往往依靠岸基主控台或舰载雷达来获取目标位置和速度信息,这种办法常常由于雷达角度、遮挡物如海岛等因素会出现部分时刻目标丢失的状况,极易给编队围捕增加执行难度。此外,无人艇在执行围捕任务时,一般都是高速航行状态,因此无人艇水动力参数、非线性阻尼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普通的控制方式无法同时满足无人艇低速巡逻和高速航行。与此同时,在围捕过程中,无人艇艇体要十分接近目标,由于距离很近,很容易受到目标产生的海浪影响,进而导致无人艇横摇加剧,影响艇载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现有的无人系统编队联合执行任务,大多采用同构无人系统,即多无人艇或者多无人机,同构无人系统结构和航行控制一致,便于编队时的协同控制,即使有异构无人系统编队联合任务,也是采用了水面和水下的无人系统联合,同时应对海浪的海洋环境,相对方便控制,但是与同构无人系统联合执行任务一样,难以实现兼顾空中无人机的精准定位和水面无人艇的近距离工作,这使得无人系统能够执行的任务类型及其狭窄,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间距精准定位、全航速控制、横摇稳定控制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来实现指导空中无人系统和水面无人系统的协同工作。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基于探测模块、任务模块、控制模块、无人艇模块来实现,其中,任务模块分别与探测模块、控制模块相连,控制模块分别与任务模块、无人艇模块相连,探测模块包括海事雷达和激光雷达,用于探测无人艇编队附近海域的运动目标;任务模块是指无人艇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可切换的三种模式:编队巡逻模式、平台稳定模式、围捕模式,无人艇模块是无人艇实艇;
基于上述结构,适用于异构多无人系统的海空联合围捕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1)编队巡逻阶段:无人艇编队基于任务模块中的编队巡逻模式,利用编队巡逻控制器对任务区进行巡逻,并依靠艇载探测模块对周围海域进行实时监测,如未探测到任何异常目标,无人艇编队继续执行巡逻任务,如若发现目标,任务模块进行任务切换,无人艇则进入目标侦察与监控阶段;
(2)未知目标侦察与监控阶段:当发现目标后,需要对该目标进行确认,以获取其准确的位置和具体的信息,主无人艇搭载小型无人机,利用平台稳定模式,通过控制模块的调节使主无人艇甲板十分平稳,便于无人机起降,无人机起飞后利用目标跟踪控制器对未知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监测,与此同时,无人机应用机载探测设备获得目标与无人机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确定更为精确的目标的位置,并将其结果和目标信息反馈给主无人艇;
(3)围捕阶段:主无人艇获取目标信息和精确位置后,将任务模块切换为围捕模式,依靠编队围捕控制策略,保证无人艇在高机动性能下依然具有优良的控制性能,实现对目标实行围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30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