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可控生物合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604272.4 申请日: 2020-12-29
公开(公告)号: CN112553232B 公开(公告)日: 2022-10-21
发明(设计)人: 门冬;张先恩;陈晨;周娟;曹姗姗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5/63 分类号: C12N15/63;C12N15/70;C07K14/02;B82Y40/00;B82Y30/00
代理公司: 北京布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5 代理人: 孟潭
地址: 430071 湖北省武***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多功能 组装 纳米 颗粒 可控 生物 合成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可控生物合成方法,所述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功能配体,其可在生物体内完成不同功能配体之间不同比例的合成。本发明提供的利用启动子调控的非对称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可控生物合成方法,极大地简化了多功能化纳米颗粒制备的步骤,实现一步法合成多功能纳米颗粒,完全避免了常规的体外解组装再组装的制备过程。且本发明提供的合成方法,整个自组装的过程均是在宿主体内进行,只需提供适合宿主生长所需的条件即可,无需苛刻的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纳米材料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可控生物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蛋白纳米颗粒,其通常由特定数量蛋白质亚基(自组装元件)自组装形成10-100nm的笼形纳米结构,常见的蛋白质纳米颗粒有病毒、铁蛋白和热激蛋白等。相比其他的纳米颗粒,蛋白纳米颗粒具有易遗传修饰、功能配体选择多样化、生物安全性和单分散性好等特点。

借助于蛋白质工程技术,能够在纳米尺度下对功能配体的分子取向和数量(蛋白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元件具有取向明确的分子构象和结构组成数量,遗传修饰其上的功能配体会保持相应的分子取向和一致的数量)进行精确控制。在体外自组装操控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在其表面精确修饰更多种类的功能配体,并对不同功能配体的组装数量进行控制,使其发生非对称自组装,从而得到更为复杂的高级功能。

当前的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主要建立在自组装蛋白纳米颗粒解聚-再组装的基础上,通过体外自组装控制技术来实现的,如Trevor Douglas课题组曾经在2009年分别在JACS和Nano Lett.上报道了基于掩模法和拓扑选择修饰法得到了两种双功能DPS(DNAbinding protein)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表面的功能配体具有明确的数量比;李峰等曾经利用遗传修饰的猴病毒40(Simian Virus 40)的衣壳蛋白VP1,通过解组装-再组装的体外自组装控制技术连续制备了单功能化和表面功能配体数量可调的复杂Janus纳米颗粒体系,得到了纳米光学组装体。

这种解组装-自组装制备多功能且功能配体数量比可控的非对称纳米颗粒,是一种发展复杂功能纳米颗粒的可行技术路线。然而,这一技术在制备具有多种免疫亲和活性的多功能纳米颗粒时,仍然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1、可以在温和条件下解组装的自组装蛋白纳米颗粒类型较少,多数自组装蛋白纳米颗粒在pH值低于2时才发生,其会对蛋白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导致蛋白不可逆的变性;2、对蛋白质外壳的遗传修饰多发生在表面loop区域,该区域难以修饰大分子功能配体;3、容易修饰大分子外源蛋白的蛋白纳米颗粒解组装通常需要苛刻的条件,且解聚再组装的恢复率较低或恢复结构不完整。这是研究制备可控多功能蛋白非对称纳米颗粒的最大障碍。因此,解决制备可控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避免解组装-再组装的步骤。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建立了生物体内启动子调控代谢网络进行可控地非对称自组装技术,其避免了合成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常规过程中在生物体外进行的解组装和再组装步骤,不仅能够实现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的构建,而且能够同时控制表面功能配体的种类、数量。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可控生物合成方法,该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功能配体,其可在生物体内完成不同功能配体之间不同比例的合成。

示例性地,所述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可控生物合成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方法,通过调控不同功能配体的启动子进而实现不同功能配体之间不同比例的合成。参考图1中原理示意图,两种不同功能配体在启动子调控下差量转录,再通过非对称自组装获得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

示例性地,可通过更换启动子和/或启动子的改造和/或在启动子上插入调控序列进而调控该启动子所调控的功能配体的表达。

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利用不同的启动子调控不同功能配体的表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42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