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重传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10900.X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59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胡呈欣;郑自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8 | 分类号: | H04L1/18;H04L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润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6 | 代理人: | 林伟斌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处理 方法 装置 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数据重传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检测数据接收端反馈的第一确认信息,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接收到第一报文的反馈标识和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标识符;当所述反馈标识为所述数据接收端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时,检测是否存在待下发的新传报文;如是,将所述第一标识符封装为所述新传报文的报文头;将所述报文头为第一标识符的新传报文作为所述第一报文的重传报文发送至所述数据接收端。通过将第一报文的第一标识符封装为新传报文的报文头,使数据接收端将其识别为重传的第一报文,从而使协议层的报文在重传机制下也能够不断向下层传输,推进数据下行发送流程的效率,实现数据加速传输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数据重传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通用的协议栈中,链路层的MAC(媒体接入控制)层以及RLC(无线链路控制)层均设有重传机制,其中,RLC层有三种业务模式:AM模式、UM模式和TM模式,AM模式是指RLC层的数据传输支持分段、重复删除和错误数据的重传,UM模式是指数据传输支持分段但是不支持重传,TM模式是指RLC层的数据传输为完全透传,没有对数据进行重传、分组或重组。
当RLC层采用AM模式时,其重传机制与MAC层类似,RLC层的接收端在接收到正确/不正确的数据或未接收到数据时,会通过RLC状态报告中的确认消息ACK或NACK向发送端反馈是否接收到所需的数据,RLC层的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后会对数据进行备份,只有在接收到ACK消息后,才会将备份缓存中已发送的数据进行清理;而在接收到NACK消息后,会将备份缓存中对应的数据重新发送至接收端,实现数据的重传。由于AM模式下的RLC层的数据传输可靠性较高,因此大多数设备/装置所配置的协议栈会默认RLC层采用确认模式进行传输。
重传机制虽然保持了数据的可靠性,但牺牲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当RLC层需要重传个数据包/报文时,RLC层的新传数据下发的节奏、以及数据下发的窗口增长受阻,在极端情况下,如在个数据包/报文在多次重传后仍未被成功接收的情况下,或者在网络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会使得RLC层无法发送任何新传数据,造成RLC层以上的高层数据积压、丢包等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数据重传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用于解决协议层的重传机制在极端情况下导致协议层高层的新传数据积压及丢失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协议层数据重传处理方法,包括:检测数据接收端反馈的第一确认信息,所述第一确认信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接收到第一报文的反馈标识和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标识符;当所述反馈标识为所述数据接收端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时,检测是否存在待下发的新传报文;如是,将所述第一标识符封装为所述新传报文的报文头;将所述报文头为第一标识符的新传报文作为所述第一报文的重传报文发送至所述数据接收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09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