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及由其形成的智能可穿戴动态显示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11595.6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3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凌盛杰;任婧;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D02G3/36 | 分类号: | D02G3/36;D02G3/34;D02G3/44;D02G3/04;D06M15/248;D06M15/564;D06M23/12;D06M10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高燕;许亦琳 |
地址: | 20121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色 蚕丝 复合 纱线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形成 智能 穿戴 动态 显示 产品 | ||
1.一种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为皮芯结构,芯层采用通电可发热的纤维,皮层为热致变色蚕丝纤维;所述通电可发热纤维选自碳纤维、镍铬合金纤维和铁铬铝合金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通电可发热纤维的电导率为2.5~10s/cm,电热转换率为76%~98%;所述的热致变色蚕丝纤维为表面包覆有热致变色涂料的蚕丝;在所述热致变色蚕丝纤维中,包覆的热致变色涂料的厚度为5~15μm;所述热致变色蚕丝纤维的变色温度为20~100℃;所述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获得的:以作为芯层的通电可发热的纤维为轴,作为皮层的热致变色蚕丝纤维围绕所述通电可发热的纤维旋转并实现包缠,且所述通电可发热的纤维以一定速度收集,从而连续形成皮芯结构的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所述热致变色涂料包括热致变色微胶囊和树脂,所述热致变色微胶囊中的热致变色材料选自Bi-V类无机可逆热变色材料、结晶紫内酯与双酚A的热致变色组合、二-β-萘螺吡喃和吲哚啉螺苯并吡喃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芯层通电而发热,产生的热量致皮层变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致变色蚕丝纤维的制备方法为将蚕丝采用热致变色涂料浸涂后干燥获得;和/或,所述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的力学强度为300~500MP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先将蚕丝的表面通过有机溶剂部分溶解,使蚕丝的表面具有粘性;所述有机溶剂为六氟异丙醇或甲酸。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的制备方法,以作为芯层的通电可发热的纤维为轴,作为皮层的热致变色蚕丝纤维围绕所述通电可发热的纤维旋转并实现包缠,且所述通电可发热的纤维以一定速度收集,从而连续形成皮芯结构的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皮层的热致变色蚕丝纤维的包缠速度ω为(500~800)rpm,作为芯层的通电可发热的纤维的收集速度v为(30~60)mm/min。
6.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形成的柔性织物。
7.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控变色蚕丝复合纱线或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织物在智能可穿戴产品领域的用途。
8.一种智能可穿戴动态显示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织物和驱动芯片,两者为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可穿戴动态显示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包括: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接收数据;
微控制单元,用于处理所述数据传输单元接收的数据并控制所连接的柔性织物芯层的电流,以在柔性织物上显示动态图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可穿戴动态显示产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器件,与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电信号连接,用于向所述数据传输单元传送人体健康数据和/或环境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技大学,未经上海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159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