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传递组件及动力总成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12339.9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9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刚;杨少波;李泉明;陈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32 | 分类号: | H02K1/32;H02K9/197;H02K7/00;H02K7/1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贾耀斌;习冬梅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传递 组件 总成 | ||
一种动力传递组件,包括转轴及齿轴,齿轴设于转轴上,转轴设有安装孔、内腔及出液口,安装孔及内腔沿轴向同轴设置且相互连通,出液口与内腔连通;齿轴沿轴向设有安装部及延伸部,安装部设于安装孔中,延伸部位于内腔中,齿轴沿轴向设有进液口,延伸部沿齿轴的径向设有第一喷孔,第一喷孔与进液口及内腔连通;转轴于安装孔处设有内花键,安装部为外花键,外花键与内花键配合固定。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动力总成。通过设置第一喷孔向内腔中喷油,实现无轴向流速设计,可使得转轴内腔的换热系数提高,并达成不同转速下内腔中冷却液体以固定比例进行转轴两侧喷口的固定流量分配,实现转子的轴向的均匀散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传递组件及动力总成。
背景技术
电动车的动力总成由三部分组成,即电机,DC-AC逆变器+电机控制系统,以及减速器,在动力总成的工作过程中,逆变器将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由于转换效率的原因会有一定的能量损失转换成热量;交流电流进入电机,通过电磁感应转换成电机转动的机械能,由于转换效率的原因也会产生热能;减速器将电机的高转速调低,转换过程也会有损耗,产生热量。这些由于能量转换效率的问题产生的热量均需通过散热及时排出动力总成,否则会影响动力总成的效率。
随着市场对动力总成小型化的需求,电机的最高转速需不断增加,而高转速会造成转子风磨以及谐波损耗的升高,从而增加转子磁钢的高温失磁风险。因此高速转子的散热能力需要提升,同时高速转子的散热设计还需要满足不同转速下的散热分配比例需与设计值相符,即恒定流量分配设计,否则会在某些工况下,出现因转子某些区域的散热不均导致的局部高温点,而有潜在的散热风险,现有技术中,对转子散热的改善,通常采用对转轴及转子进行二次精加工,使得二者之间能够在二次加工时产生可实现均匀散热的流道或其他结构,从而实现对转子的均匀散热,二次加工成本较大,且需要较高的组装工艺,来实现流道的布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动力传递组件及动力总成,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传递组件,包括转轴及齿轴,所述齿轴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设有安装孔、内腔及出液口,所述安装孔及所述内腔沿轴向同轴设置且相互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齿轴沿轴向设有安装部及延伸部,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齿轴沿轴向设有进液口,所述延伸部沿所述齿轴的径向设有第一喷孔,所述第一喷孔与所述进液口及所述内腔连通;所述转轴于所述安装孔处设有内花键,所述安装部为外花键,所述外花键与所述内花键配合固定。
所述动力传递组件通过在齿轴上设置进液口及第一喷孔,并在转轴上设置内腔,在使用中,通过内外花键相互配合实现齿轴与转轴的快速连接,并能够实现齿轴与转轴的同步旋转,结构简单,加工便捷,通过齿轴的第一喷孔进入内腔中的冷却液体,在离心作用下,实现内腔中冷却液体的均匀散热。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喷孔向内腔中喷油,实现无轴向流速设计,可使得转轴内腔的换热系数提高,并达成不同转速下内腔中冷却液体以固定比例进行转轴两侧喷口的固定流量分配,实现转子的轴向的均匀散热。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内腔的孔径大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径。便于第一喷孔向内腔径向方向喷射冷却液体。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转轴上设有铁芯,所述铁芯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位于所述内腔的周壁上,在所述转轴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内腔的长度大于所述铁芯的长度。内腔的长度大于所述铁芯的长度的设置,能够保证内腔对转轴前后均匀散热。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出液口包括第二喷孔,所述第二喷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设于所述内腔的两侧,所述铁芯套设于两侧的所述第二喷孔之间。第二喷孔的设计,能够确保装设于铁芯上线圈的前后端均实现喷油散热。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多个所述第一喷孔绕所述延伸部的周向均匀设置。均匀设置的第一喷孔能够使得向内腔中均匀喷射冷却液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23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背衬轴承辊位置变化的棘轮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小孔径管内焊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