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雾器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13581.8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5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朱振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禾墨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3/04;B01D53/26;B01D46/00;B01D46/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32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雾器生产方法,先在下筒体的内部底端套接滤网,并在下筒体的外部底端套接下漏斗形筒;之后在下筒体的上端通过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下锥形帽,之后在下锥形帽的上表面通过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上锥形帽;再在上锥形帽的上表面通过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上筒体;然后在上筒体的内部顶端套接挂篮,并在挂篮内填充干燥剂,然后在上筒体的外部顶端套接上漏斗形筒;最后在下锥形帽和上锥形帽设置集液外筒,且使集液外筒的上端连接至上筒体的外壁、集液外筒的下端连接至下筒体的外壁。本发明结构简单,拆卸方便,便于滤网和挂篮的清洗及活性炭和干燥剂的更换;该除雾器具有除雾、除异味和干燥的功能,使用效果更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雾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除雾器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除雾器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境等领域中的闪蒸脱雾、油气分离、酸雾净化等过程。目前普遍使用的除雾器有:重力沉降分离、填料分离、滤网分离、折流板分离、离心分离。
现有除雾器结构较为复杂,且多为一体式结构,不便于拆卸清理及维修,另外,现有除雾器只具有除雾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使用效果不佳。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除雾器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雾器生产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除雾器结构较为复杂,且多为一体式结构,不便于拆卸清理及维修,另外,现有除雾器只具有除雾的作用,功能较为单一,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除雾器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下筒体的内部底端套接滤网,并在下筒体的外部底端套接下漏斗形筒;
第二步:在下筒体的上端通过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下锥形帽,之后在下锥形帽的上表面通过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上锥形帽;
第三步:在上锥形帽的上表面通过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上筒体;
第四步:在上筒体的内部顶端套接挂篮,并在挂篮内填充干燥剂,然后在上筒体的外部顶端套接上漏斗形筒;
第五步:在下锥形帽和上锥形帽设置集液外筒,且使集液外筒的上端连接至上筒体的外壁、集液外筒的下端连接至下筒体的外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第一步中的滤网为活性炭层,所述漏斗形筒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第二步中的下锥形帽和上锥形帽上均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且所述下锥形帽和上锥形帽的外径大于下筒体的外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第三步中的上筒体与下筒体的尺寸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第四步中的挂篮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上漏斗形筒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第五步中的集液外筒的下壁低于下锥形帽的高度,所述集液外筒的内部下端与下筒体的外壁之间形成集液仓,所述集液外筒的侧壁下端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上安装有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下筒体的内部底端套接有滤网,下筒体的外部底端套接有下漏斗形筒,从下端拆下下漏斗形筒即可便于滤网的拆卸清洗;上筒体的内部顶端套接有挂篮,且上筒体的外部顶端套接有上漏斗形筒,从顶端拆下上漏斗形筒即可对挂篮内的干燥剂进行更换,该发明结构简单,拆卸清洗方便;
(2)、本发明的滤网具有初步吸附除雾的功能,同时可除异味,从滤网进入的雾气遇到下锥形帽和上锥形帽后遇冷液化成水珠,并沿下锥形帽和上锥形帽的内壁滑落到集液外筒内的集液仓内,经过下锥形帽和上锥形帽液化除雾后的气体最后经挂篮内填充的干燥剂对其干燥处理排出,该除雾器具有除雾、除异味和干燥的功能,使用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禾墨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禾墨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35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巡检车
- 下一篇:一种节油换道决策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