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16458.1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2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宝童;马跃;谢晨寒;鲁睿;刘宏磊;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L23/473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低流阻 歧管 网络 穿透 超薄 液冷板 | ||
1.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上层冷板(1)、中层冷板(2)、下层冷板(3)以及盖板(4),上层冷板(1)、中层冷板(2)、下层冷板(3)的冷却液流道相互连通;
所述的下层冷板(3)包括贯穿于下层冷板上下表面的输入歧管流道(33)和输出歧管流道(34),输入歧管流道(33)一端为冷却液入口(31),另一端与中层流道(2)的输入通孔(21)相连;输出歧管流道(34)一端为冷却液出口(32),另一端与中层流道(2)的输出通孔(22)相连;
所述的中层冷板(2)包括贯穿于中层冷板上下表面的多个输入通孔(21)和输出通孔(22);输入通孔(21)与上层冷板(1)散热单元流道(13)的输入端相连通,输出通孔(22)与上层冷板(1)散热单元流道(13)的输出端相连通;
所述的上层冷板(1)包括对流换热层(11)和流道层(12),对流换热层(11)上表面是与射频电子器件的安装表面,冷却液在对流换热层(11)内发生对流换热,流道层(12)中包含有多组散热单元流道(13);
冷却液从下层冷板(3)的冷却液入口(31)流入下层冷板(3)的输入歧管流道(33)中,经中层冷板(2)的输入通孔21()流入上层冷板(1)的散热单元流道(13)产生对流换热,然后又经中层冷板(2)的输出通孔(22)流入下层冷板(3)的输出歧管流道(34)中,最后由冷却液出口(3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层冷板(3)的冷却液入口(31)由输入歧管流道(33)侧壁、盖板(4)上表面、中层冷板(2)下表面围成,入口形状为长方形;冷却液出口(32)由输出歧管流道(34)侧壁、盖板(4)上表面、中层冷板(2)下表面围成,冷却液出口(32)和冷却液入口(31)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根据输入歧管流道(33)和输出歧管流道(34)中冷却液流量不同,将输入歧管流道(33)划分为一级流道(35)和二级流道(36),输出歧管流道(34)均为二级流道(36);二级流道(36)流道宽度与输入通孔(21)、输出通孔(22)直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歧管流道(33)外形为“树枝状”,其流道末端与入口较近的二级流道(36)外形为直线,流道末端与入口较远的二级流道(36)外形为“S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单元流道(13)外形呈现“树叶状”,散热单元流道(13)包括中心扰流块(131)与多根翅片(13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层冷板(3)中的输入歧管流道(33)和输出歧管流道(34)是通过基于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方法计算生成的,优化目标是降低流道总压降,约束条件是流体所占体积分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单元流道(13)是通过基于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方法计算生成的,优化目标是降低平面平均温度,优化约束条件是流体所占体积分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645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