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变材料负载用高导热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17242.7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86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德良;郝世吉;檀付瑞;王涛;李涛;何松;刘子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9K5/06 | 分类号: | C09K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叶玉凤;冯春回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变 材料 负载 导热 多孔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相变材料负载用高导热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将黏土矿物、石墨、六方氮化硼等层状固体粉末按比例混合,配成水/乙醇悬浮液,经超声‑砂磨剥离成纳米层片,加入适量结合剂促进纳米层片进行自组装,并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形成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微纳米多级多孔复合材料。该多孔复合材料经表面处理后经机械化学、熔融等工艺复合石蜡、烷烃等相变材料组分,制备相变材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有效相变组分的负载量更大;(2)导热系数可调,且可以大幅提高;(3)可大幅提高相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金属多孔复合材料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相变材料负载用高导热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及3C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锂电池的使用日益广泛。锂电池的充放电特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尤其是快充锂电池器件。局部温度过高会带来安全隐患,温度过低则影响充放电容量,并且对电池的使用寿命带来负面影响。采用冷却、加热等热管理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般思路。常规的风冷、水冷、电加热等技术存在结构复杂、耗能、恒温效果差等问题,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来调控锂电池等器件的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是最近发展的一种很有潜力的热管理新技术。相变材料有有机物、无机盐等多种选择。由于无机盐存在腐蚀性、相变温度不匹配等问题,石蜡等有机相变材料是锂电池热管理技术中合适的选择。石蜡等有机物吸热熔化后容易泄漏,负载材料是制约有机相变材料走向产业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纳米黏土、石墨碳材料、氮化硼粉末、泡沫金属等是常用的相变材料的负载与封装材料,但是存在负载量较低、导热系数不可调、或者绝缘性不高、易泄露等问题,影响相变材料在锂电池系统热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亟需发展一种导热系数可调、绝缘性可控的多级多孔材料,用作相变材料的负载材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相变材料用载体结构单一、有效组分负载量低、导热系数低、不稳定易泄露等问题,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相变材料负载用高导热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具有高导热系数、高负载量、高稳定性的相变材料的载体,并发展一种高效、简易的制备方法,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相变材料负载用高导热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将黏土矿物、石墨、六方氮化硼之层状固体粉末按比例混合,配成水/乙醇悬浮液,经超声-砂磨剥离成纳米层片,加入适量结合剂促进纳米层片进行自组装,并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形成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微纳米多级多孔复合材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有效相变组分的负载量更大;(2)导热系数可调,且可以大幅提高;(3)可大幅提高相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相变材料负载用高导热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将黏土矿物、石墨、六方氮化硼之层状固体粉末按比例混合,配成水/乙醇悬浮液,经超声-砂磨剥离成纳米层片,加入适量结合剂促进纳米层片进行自组装,并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形成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微纳米多级多孔复合材料,该微纳米多级多孔复合材料经表面处理后经机械化学、熔融的工艺复合石蜡、烷烃等相变材料组分,制备相变材料。
其中,六方氮化硼有着白石墨之称,结构与性能均有相似之处。石墨外观呈为灰黑色,六方氮化硼是一种不透明固体,白石墨顾名思义外观呈白色,结构与石墨相似。石墨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结合力很弱,层与层之间可以滑动。所以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六方氮化硼、石墨与粘土矿物混合作为本案之原料,利用粘土矿物将六方氮化硼和石墨使得后续与水或乙醇调配后,混合得更为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72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硫杂冠醚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苓桂术甘汤冻干粉快速薄层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