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产生物的计数系统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20368.X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4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黄英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40/10 | 分类号: | G06V40/10;G06V20/52;G06V10/28;G06T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产 生物 计数 系统 方法 | ||
一种水产生物的计数系统与方法。此水产生物的计数系统包含影像撷取装置以及计算机系统,以进行前述的计数方法。此水产生物的计数方法包含:利用影像撷取装置来撷取流道影像;于每一流道影像中定义出扫描线;对每一流道影像中的扫描线像素进行二值化处理;根据每一二值化像素数据来决定多笔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根据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来决定每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所对应的水产生物识别与方向信息;以及根据每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所对应的水产生物识别与方向信息来决定通过该扫描线的水产生物数量。如此,即可达成计算水产生物数量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水产生物的计数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在水产养殖的领域中,通常会进行需要水产管理操作,例如计算水产生物数量,以利水产生物的养殖。传统上,水产生物数量的计算大多以人工方式来进行。例如,针对鱼苗计数,计数人员会逐条去计算鱼苗的数量。然而,人工计数的方式过于依赖计数人员本身的经验,因此业界研发了各种水产生物的计数系统来帮助计数人员计算水产生物的数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水产生物的计数系统与方法,其是透过分析流道影像来获得水产生物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上述水产生物的计数方法包含:提供一流道的多张流道影像,其中这些流道影像是一对一地对应至多个影像撷取时间;于每一流道影像中定义一扫描线,其中此扫描线对应每一流道影像的多个扫描线像素;对每一流道影像的扫描线像素进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多笔二值化像素数据,其中这些二值化像素数据是一对一对应至前述的流道影像;根据二值化像素数据来决定多笔水产生物范围数据,其中这些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是一对一对应至前述的流道影像,且每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包含至少一笔水产生物位置数据,此水产生物位置数据包含水产生物起始位置以及水产生物结束位置;根据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来决定每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所对应的一水产生物识别与方向信息;以及根据每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所对应的水产生物识别与方向信息来决定通过扫描线的水产生物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前述的多笔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来决定每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所对应的水产生物识别与方向信息的步骤包含:根据第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来决定第一水产生物识别码与相应的一第一水产生物方向码,其中第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为前述的多笔水产生物范围数据中的一者;以及根据第二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第一水产生物识别码以及第一水产生物方向码来决定第二水产生物识别码与相应的第二水产生物方向码,其中第二水产生物范围数据为前述的多笔水产生物范围数据中时间晚于第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的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二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第一水产生物识别码以及第一水产生物方向码来决定第二水产生物识别码与相应的第二水产生物方向码的步骤包含:判断第二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的水产生物位置数据是否与第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的水产生物位置数据重叠或邻接;当第二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的水产生物位置数据与第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的水产生物位置数据重叠或邻接时,将第二水产生物识别码的值设定为与第一水产生物识别码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来决定每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所对应的水产生物识别与方向信息的步骤还包含:根据第三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第二水产生物识别码、第二水产生物方向码来决定第三水产生物识别码与相应的第三水产生物方向码,其中第三水产生物范围数据为水产生物范围数据中时间晚于该第二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的一者。其中,当第三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的水产生物位置数据与第二水产生物范围数据的水产生物位置数据重叠或邻接时,将第三水产生物识别码的值设定为与第二水产生物识别码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来决定每一水产生物范围数据所对应的水产生物识别与方向信息的步骤还包含:进行查验步骤,以判断第三水产生物方向码与第二水产生物方向码所代表的方向是否相反。当第三水产生物方向码与第二水产生物方向码所代表的方向相反时,将第三水产生物识别码的值设定为另一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03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