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柔性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20450.2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8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郭秋泉;齐竹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澄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7/04 | 分类号: | C08J7/04;C08J7/046;C09D175/14;C09D7/61;C09D5/14;C09D183/06;C08L79/08;C08L67/02;C08L3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郭防 |
地址: | 2130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柔性 盖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抗菌柔性盖板,依次为透明柔性基板、第一硬化层、纳米孔阵列抗菌层和第二硬化层;所述透明柔性基板为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聚丙烯腈或PET中的一种;所述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用柔性盖板硬化液制成;所述纳米孔阵列抗菌层为向纳米孔阵列中填充树脂材料制成,所述树脂材料由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含氨基/巯基官能团树脂、银离子溶液和有溶胀作用的溶剂制成;还公开了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纳米孔阵列填充抗菌材料,增强了层间结合力;纳米孔超大比表面积增加了银离子渗出率,同时控制其渗出速度;抗菌层主体树脂增加了光透过率;所有制程通过卷对卷和涂布工艺实现,工艺质量稳定,减少专用设备投入,降低成本,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显示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柔性盖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有研究表明,人们每天触碰手机多达上千次,数值因人而异,平均数大概在150次/天左右,其中还包括打电话时碰到脸部的情况。微生物学家通过随机取样研究,发现手机表面大约有7000种细菌,包括肠球菌、假单胞菌等致病菌。这些细菌除了手机自身从环境中吸附之外,大部分来自于与人手或者脸部的接触,因此微生物学家建议大家每天用抗菌湿巾清洁手机。这一点很难做到,更为糟糕的是,手机特定的温度条件导致其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再随着与手的接触又带到其它表面,比如键盘、餐具或者小孩的手和脸等等;同样的情况在未来可穿戴电子产品的表面也会出现。细菌在各种材料表面的黏附和繁殖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赋予材料表面抗菌性能不仅是研究热点,而且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开发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柔性盖板结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由于柔性盖板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抗菌涂层无法保证表面的硬度,且容易失效,同时也很容易影响到透光性能,因此,实现有限的杀菌功能同时又保持柔性盖板的性能一直难以兼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菌柔性盖板,其兼顾柔性盖板性能并提供有效杀菌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菌柔性盖板,依次为透明柔性基板、第一硬化层、纳米孔阵列抗菌层和第二硬化层;所述透明柔性基板为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聚丙烯腈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中的一种;所述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用柔性盖板硬化液制成;所述纳米孔阵列抗菌层为向纳米孔阵列中填充树脂材料制成,所述树脂材料由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含氨基/巯基(-NH3/-SH)官能团树脂、银离子溶液和有溶胀作用的溶剂制成。
前述抗菌柔性盖板,所述第一硬化层厚度为5μm-15μm,第二硬化层厚度为1-2μm;所述纳米孔深度<第一硬化层厚度。
前述抗菌柔性盖板,所述第一硬化层厚度优选为8μm;所述纳米孔深度优选为6μm。
前述抗菌柔性盖板,所述柔性盖板硬化液由质量比为100:0-20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和二氧化硅制成。通过调整二氧化硅的用量可控制硬化程度,从而调节硬化层的弹性模量,以提高硬化层韧性,增加抗冲击和抗弯曲能力。当硬化层与抗菌层主体树脂材料一致时,两者结合力较好;抗菌层在孔内部引入氨基/巯基基团是为了能够充分吸附银离子。
前述抗菌柔性盖板,所述纳米孔阵列抗菌层填充的树脂材料中,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与含氨基/巯基官能团树脂的摩尔比为2:1;所述银离子溶液为硝酸银溶液,浓度为1g/L;所述有溶胀作用的溶剂为酒精、异丙醇或丙酮,该溶剂加入量为硝酸银溶液中溶剂水质量的10%-30%。
前述抗菌柔性盖板,所述纳米孔阵列抗菌层的折射率与第一硬化层一致,其弹性模量<第一硬化层的弹性模量,其表面能高于第一硬化层的表面能。硬化层中的二氧化硅一定程度上影响折射率,可以通过调节二氧化硅的含量以及银离子的吸收率适当调节折射率。抗菌层采用低弹性模量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弹性,在弯曲的时候纳米孔处于受压状态,不容易脱层。因为抗菌层中有氨基/巯基的存在,因而更加亲水,表面能更高。
如前述任一项抗菌柔性盖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澄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澄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04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