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乙烯废碱液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21208.7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84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彤;郭宏山;邓德刚;秦丽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3/36;C02F101/30;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乙烯 废碱液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乙烯废碱液的方法及装置,乙烯废碱液进气浮单元处理,处理后输送至换热单元,经取热后废碱液进湿式氧化单元,在使溶液保持液相的压力条件下与含氧气体接触,进行湿式氧化反应,氧化后物料返回换热单元预热废碱液,换热后物料经冷却减压后进气液分离单元,气液分离后气相返回气浮单元中。本发明根据乙烯废碱液的特点,在最大化利用反应热量的同时,能够避免长期运行过程中热聚合物造成换热设备堵塞,以及在湿式氧化过程中产生局部超温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废水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乙烯废碱液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乙烯生产过程中,目前普遍采用碱洗法脱除裂解气中的CO2、H2S等酸性气体。碱洗过程产生了大量的废碱液,这类废碱液中除含有剩余的NaOH外,还含有在碱洗过程中生成的Na2S、Na2CO3等无机盐。由于乙烯废碱液含有高浓度的COD和硫化物,生物降解性差,国内外对于乙烯废碱液的处理方案多是先进行预处理去除其中的硫化物和有机物,以防止对污水处理场生化系统的冲击。
根据乙烯废碱液的水质特点,一些专利提出了处理方法。CN98121081.3公开了一种处理石油炼制工业油品碱精制废碱液的方法,把石油炼制过程中的油品碱精制单元排出的主要含无机硫化物、有机硫化物、酚类和环烷酸类的废碱液进行湿式液相氧化,在100~190℃和使废碱液保持为液相的压力下,使废碱液与超过理论需氧量的含氧气体接触,以分子氧氧化废碱液中的无机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使其中的硫转化为硫酸盐和/或硫代硫酸盐,然后把氧化后的废碱液降压冷却,加酸酸化回收其中的酚和环烷酸,得到的废水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进入SBR生物反应池的废水中的盐含量控制在30g/L以下。该方法不产生空气污染、装置腐蚀轻、可实现废碱液的脱硫除臭,但需通过向反应器内补充大量蒸汽来维持反应温度,因此装置运行能耗较高。
为了降低运行能耗,以期实现热量有效利用,研究者提出了在湿式氧化反应器前设置换热器,利用湿式氧化后物料对进料废碱液进行预热,减少反应装置蒸汽消耗。但是,碱洗过程中裂解气中重组分的冷凝造成大量有机物进入乙烯废碱液中,其中存在易发生热聚合的物质在后续预热过程中会产生高聚物,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换热器堵塞,不利于长期稳定运行。
US20050171390A1公开了一种湿式氧化处理工艺及系统,该方法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对具有碳-杂原子键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的废水进行湿式氧化处理,以破坏其中至少一种化合物的碳-杂原子键,经处理后的废水进入后续高级氧化系统。该技术采用废碱液与氧化用空气混合预热进料的方式,一方面易发生热聚合的物质在后续预热过程中会产生高聚物造成换热器堵塞,而且由于空气中含有氧,氧气会参与生成过氧化物自聚物导致进一步生成高聚物,加剧换热器堵塞。而且,含聚合物废碱液进入后续湿式氧化反应器,长期运行还会造成湿式氧化反应器堵塞和局部超温。
综上可知,目前采用的各种方法处理废碱液存在或者不合适、或者处理效果不足、或者对其他处理单元有害、或者投资大和运行费用高等问题。随着乙烯生产规模的大型化和集约化,乙烯废碱液的产量也大幅增加,因此其高效化、节能化和稳定化处理技术的开发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乙烯废碱液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根据乙烯废碱液的特点,在最大化利用反应热量的同时,能够避免长期运行过程中热聚合物造成换热设备堵塞,以及在湿式氧化过程中产生局部超温等问题。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乙烯废碱液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乙烯废碱液进气浮单元处理,处理后输送至换热单元,经取热后废碱液进湿式氧化单元,在使溶液保持液相的压力条件下与含氧气体接触,进行湿式氧化反应,氧化后物料返回换热单元预热废碱液,换热后物料经冷却减压后进气液分离单元,气液分离后气相返回气浮单元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12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浴霸
- 下一篇:一种微生物固定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