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位维持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21283.3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94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涂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9/12 | 分类号: | G05D9/1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吴思高 |
地址: | 443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维持 系统 自适应 控制 方法 | ||
一种液位维持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液位维持系统包含有多台型号规格不相同的定频排液泵作为液位维持设备。还包括排水池,蓄水池,管路,液位维持设备,传感器,控制器,人机交互装置,二次回路,通迅回路。本发明旨在解决稳态固定来水负载与液位维持设备输出功率不匹配,即系统液位由于稳态固定来水上升的速度与液位维持设备排液的能力大小不匹配,和变化周期较长的随机来水负载与液位维持设备输出功率不匹配,即系统液位由于变化周期较长的随机来水上升的速度与液位维持设备排液的能力大小不匹配导致的,液位维持设备频繁启停或加卸载,设备原件磨损消耗加剧,影响液位维持设备寿命,同时导致能量损失,影响系统能效和经济性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位维持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控制当中,有许多应用场合需要液位维持系统,例如水轮发电机组水车室顶盖部位有水轮机漏水,需要水轮机顶盖排液系统;水电站坝体内部有河床岩体漏水,需要坝基排液系统;水电站机组检修,需要机组检修排液系统;厂房因汛期下雨排涝,需要厂区雨水排液系统,这些系统都是典型的液位维持系统。
液位维持系统通常设计有多台型号规格相同的定频排液泵作为液位维持设备,但是由于液位维持系统负载存在稳态固定来水负载和随机来水负载,若稳态固定来水负载与液位维持设备输出功率不匹配,即系统液位由于稳态固定来水上升的速度与液位维持设备排液的能力大小不匹配,或者变化周期较长的随机来水负载与液位维持设备输出功率不匹配,即系统液位由于变化周期较长的随机来水上升的速度与液位维持设备排液的能力大小不匹配,会导致液位维持设备频繁启停或加卸载,设备原件磨损消耗加剧,影响液位维持设备寿命,同时导致能量损失,影响系统能效和经济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位维持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稳态固定来水负载与液位维持设备输出功率不匹配,即:系统液位由于稳态固定来水上升的速度与液位维持设备排液的能力大小不匹配;和变化周期较长的随机来水负载与液位维持设备输出功率不匹配,即系统液位由于变化周期较长的随机来水上升的速度与液位维持设备排液的能力大小不匹配导致的:液位维持设备频繁启停或加卸载、设备原件磨损消耗加剧、影响液位维持设备寿命、同时导致能量损失、影响系统能效和经济性等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液位维持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控制器初始化,采集用户通过人机交互装置设置的排水池的横截面积S,启备泵液位H备,额定液位H额,液位维持设备中n台定频排液泵对应的排液能力信息q1,q2,…,qn,q1≤q2≤…≤qn;
步骤2、控制器控制n台定频排液泵运行,将液位维持系统排液至额定液位H额,然后停止n台定频排液泵运行。
步骤3、控制器采集液位维持系统液位H1,同时开始计时。
步骤4、控制器检测计时是否满t分钟,若是进入步骤5,否则继续检测。
步骤5、控制器采集液位维持系统液位H2。
步骤6、控制器计算液位维持系统稳态固定来水负载q=(H1-H2)S/t。
步骤7、若qi≤qqj,则启动i#定频排液泵作为主排液设备长期运行,进入步骤10。qi和qj是液位维持设备中n台定频排液泵中排液能力由小到大排序,相邻的对应的两台设备i#和j#的排液能力信息。否则,进入步骤8。
步骤8、若qq1,则启动1#定频排液泵作为主排液设备长期运行,进入步骤10。否则,进入步骤9。
步骤9、启动n#定频排液泵作为主排液设备长期运行,进入步骤10。
步骤10、控制器采集液位维持系统液位H3,同时开始计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12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芯感应炉
- 下一篇:一种表面结构尖晶石-岩盐相一体化的富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