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24427.0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6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潘晓光;李宇;刘剑超;王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三友和智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太原荣信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9 | 代理人: | 杨凯;连慧敏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深度 学习 非自然 地震 分类 方法 | ||
1.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S1、数据读取:原始地震为SEED格式数据,此格式数据无法进行直接使用,故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再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处理;
S2、数据分段:地震仪记录的数据为连续波形数据,此数据长度过长,且包含许多的地震信息,因此需对不同的地震进行截取;
S3、数据标注:对不同类型的非自然地震进行标注,供之后网络训练使用;
S4、数据降噪:非自然地震往往包含大量的随机噪声,过多的噪声会极大的影响数据质量,导致模型识别效果差,因此需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提高数据信噪比;
S5、数据增强:扩充数据量以避免模型欠拟合导致的分类效果不佳;
S6、归一化:对于非自然地震的分类只需要对其波形,频率特征进行学习,振幅特征的存在会影响分类效果,同时量级差距较大的数据会影响模型效率,因此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S7、识别模型:模型采用CNN与RNN结合的方式进行,前2层CNN网络用于提取数据特征,缩短时间步,扩充数据维度,RNN层用于对数据时域特征进行分析提取,之后的CNN用于特征的进一步提取与特征降维,全连接层用于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分类;
S8、模型训练:将预处理完成得到的数据输入网络,对网络进行迭代训练,待到模型效果不再提升,保存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数据读取的方法为:将地震仪记录的非自然地震SEED格式数据使用SAC读取并转换为miniSEED格式并保存,然后使用obspy读取miniSEED格式数据,将其转换保存为npy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数据分段的方法为:将包含震相特征的数据以长度为30s的时窗进行截取,数据采样率为100Hz,即每段数据包含3000个时间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数据标注的方法为:对分段完成的数据段通过标签进行标注,标注类别包括0-爆破、1-塌方、2-水库地震、3-矿震,所述标签采用One-hot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数据降噪的方法为:非自然地震信号数据中包含有大量的随机噪声,使用[0,10HZ]的带通滤波器对数据进行去噪,然后对数据进行去线性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数据增强的方法为:对非自然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扩充的方式包括加噪与分段,加噪方式:为数据的每个时间步累加该条数据最大振幅的5%与10%。即s′i=si+αmax(S),所述si为第i个时间步的振幅大小,所述α为加噪幅度,取5%与10%,所述S为该条数据所有时间步的振幅大小;
对数据完成加噪后,对数据进行再次分段,将长度为30s的数据分为长度为10s的小段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归一化的方法为:对数据进行min-max归一化防止模型学习错误特征从而过拟合,并加速模型训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自然地震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7中还包括:对分类结果使用sigmoid函数进行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三友和智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三友和智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442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