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双并筋并排连接的螺纹灌浆套筒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29798.8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6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徐亚洲;王志鹏;曲培政;魏克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E04C5/1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华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并排 连接 螺纹 灌浆 套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双并筋并排连接的螺纹灌浆套筒,包括套筒体;套筒体的顶部开口处设置有上密封塞,套筒体的底部开口处设置有下密封塞,套筒体顶部的侧面设置有排浆孔,套筒体底部的侧面设置有灌浆孔,套筒体内设置有限位隔挡,两根上端钢筋的下部穿过上密封塞插入于套筒体内后与限位隔挡相接触,两根下端钢筋的上部穿过下密封塞插入于套筒体内后与限位隔挡相接触,套筒体内浇筑有灌浆材料;套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剪力键及若干螺纹肋,限位隔挡为十字形结构,该螺纹灌浆套筒能够适用于并筋连接,可靠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装配式建筑施工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双并筋并排连接的螺纹灌浆套筒。
背景技术
在一些大跨或高层结构以及承受重型设备荷载结构的设计中,如桥梁、轨道交通中的高架桥、高架车站等,为了减轻结构自重同时保证承载力延性等要求,往往会控制构件截面尺寸,进而造成自身配筋量大、排列紧密的情况,以致钢筋间距难以满足规范中的最小净间距要求;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密集的钢筋会导致布置绑扎困难,混凝土浇筑难以振捣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结构设计当中的问题,满足构造要求,欧美国家较早提出了并筋设计,并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也在2010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增加了并筋构造措施。
并筋的出现主要是解决以下钢筋布置问题:1、无法获得足够直径钢筋或配筋按净距要求而被限制;2、结构配筋按净距限值及计算需要而设计,但又无法布置在要求的位置;3、密集的钢筋布置导致混凝土浇筑困难。基于此,考虑将几根钢筋并在一起的布置方式,通常仅用于纵向受力钢筋。最为常见的布置方式是双并筋按横向或纵向成一字形排列,三并筋成品字形排列。
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由于具有生产效率高、预制构件质量便于控制、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得到快速发展,这种结构主要由预制梁、预制柱、预制楼板等预制构件拼装连接组成,而这些构件之间受力钢筋的可靠连接是保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整体良好性能的关键,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和进度。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连接方式主要包括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焊接连接、螺栓连接和后浇湿接缝连接等,目前的设计当中,往往要考虑到不同的施工环境和技术水平以及具体项目特点选择不同的连接方法。
这几种预制连接方式中,尤属套筒灌浆连接适用性更好,连接施工技术更成熟,且连接距离短,应用最为广泛。它的工作机理是通过钢筋-灌浆料-套筒相互间的黏结作用将荷载从一端钢筋传递到另一端钢筋,并利用套筒的约束作用提高钢筋与灌浆料间的黏结强度。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以及连接技术的应用均是在单根钢筋连接的情况下进行的,若所装配的结构中存在并筋布置的构件时,此时就要考虑并筋所引起的装配问题,由于目前还暂无适用于并筋连接的套筒,简单的单个套筒也不适用于并筋的连接,如何保证装配中并筋连接的可靠性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双并筋并排连接的螺纹灌浆套筒,并且该螺纹灌浆套筒具有良好连接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双并筋并排连接的螺纹灌浆套筒包括套筒体;
套筒体的顶部开口处设置有上密封塞,套筒体的底部开口处设置有下密封塞,套筒体顶部的侧面设置有排浆孔,套筒体底部的侧面设置有灌浆孔,套筒体内设置有限位隔挡,两根上端钢筋的下部穿过上密封塞插入套筒体内后与限位隔挡相接触,两根下端钢筋的上部穿过下密封塞插入套筒体内后与限位隔挡相接触,套筒体内浇筑有灌浆材料;
套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剪力键及若干螺纹肋,限位隔挡为十字形结构。
套筒体的横截面为两个相交圆围成的形状。
剪力键的长度为5-10mm。
所有剪力键分为3-6组,各组剪力键中的各剪力键沿环向依次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97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装配式双柱高架车站
- 下一篇: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