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中心模块化空调群控节能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31762.3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5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吴振翔;张定樑;高福义;袁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壹格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9/03 | 分类号: | G05B9/03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3 | 代理人: | 张艳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中心 模块化 空调 节能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数据中心模块化空调群控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机房划分区域,各个区域编号,在每个区域内分别设置末端温度采集器,且各区域的末端温度采集器的数据通过信号线传输到后台,后台采集到的温度数据与对应区域编号匹配;各个设备模块通过总线进行智能化识别,与智能冷却塔直接相连的智能水泵,自动识别为冷却泵;与末端节点直接相连的智能水泵,自动识别为二次冷冻泵;与智能冷机直接相连的水泵,自动识别为一次冷冻泵;自动识别完成的智能设备,将识别的“标签”信息广播发送给与其直接相连的所有同类智能设备;当智能设备收到冲突的标签时,选择优先级高的标签;识别完毕,经过操作人员确认后,在系统监控软件界面上可以生成上述网络连接拓扑,以及每台智能设备的详细信息;对于有些特殊情况下,系统不能完全自动识别,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人工调整,而这一过程中人工的工作是将系统自动识别的结果与系统原理图、设备现场连接图进行对比,通过软件操作重新设置设备“标签”类型;而非传统意义的底层编程、配置工作;
步骤2:系统上电后,首先至少开启一条制冷回路主控服务器,根据各个区域的末端温度采集器上传来的末端机房温度情况来判定是否开启整个空调系统,所述末端温度采集器按照制冷区域通道的长度均匀布置,按照每1.5米布置一个测点的方式固定在所监测区域上方的桥架上,用于精确监测当前末端区域的温度场;当检测末端各区域的温度场中有任意一个温度场的达到或超过启动系统的温度时,则证明此时末端已有制冷需求,那么主控服务器通过网络控制器给出一个开启空调系统最小一条回路的信号,为整个系统提供冷源;开启的顺序依次为冷却水阀门、冷却塔、冷冻水阀门、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机;
开启空调群控系统的方式为:
(1)网络控制器通过总线协议向各个模块控制器发出启动系统的信号;
(2)各设备模块控制器之间通过高速总线互相传递共享数据信息;
(3)各设备模块控制器按照主控服务器中的顺序开启逻辑要求,依次开启各自所控制的设备模块单元,当开启过程中设备模块单元发生故障时,根据各设备模块控制器内部的切换逻辑,自动切换至另一个设备模块单元;
(4)当设备模块控制器与主控服务器之间的通讯发生故障,不能接受主控服务器正确的指令时,设备模块控制器通过读取其他设备模块控制器的共享数据信息,来保证自身逻辑的正确性,从而实现系统的冗余;
步骤3:网络控制器将末端温度采集器采集到的数值进行协议转化后传送给主控服务器,末端负荷计算公式为:末端负荷=4.2*(末端管道回水温度-末端管道供水温度)*末端冷冻水流量*末端数量;
步骤4:主控服务器根据连续平均得出的末端负荷和用户最初设置的运行冷机名义制冷量的加载设定值、运行冷机名义制冷量的减载设定值进行比较,通过群控控制节能系统对各设备模块控制器发送命令进行加减载控制;
步骤5:主控服务器同时通过对各末端负荷情况进行分析,按照采集到不同区域的温度情况,计算当前区域平均温度场作为当前区域末端精密空调的控制依据,对末端精密空调进行综合调配控制,具体为:
当值班运行中的末端精密空调的本机温湿度高于平均值达到或超过当前区域总体场温度值时,会自动调整增加设备投入,直到接近设定点;对于待机的末端精密空调,区域热点温度传感器随时监测其所辖区域的温度;
当区域温度高于设定值加回差时,空调被自动唤醒,投入运行,直到温度回到设定点;
当值班运行的末端精密空调中,监测到区域温度超过热区确认温差时,还会触发一次值班空调开启温度排序;将区域温度较高的末端精密空调放置在序列的前端优先开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数据中心模块化空调群控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模块控制器在系统运行正常时,考虑到设备的均匀磨损,按照设定的轮询时间进行轮询,即至少设置两组主机和水泵,当一组达到运行时长后,开启另外一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壹格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壹格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176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