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主动循环系统的二次燃料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32274.4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47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保;张彥杰;曾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65 | 分类号: | H01M8/065;H01M8/04089;H01M8/1231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主动 循环系统 二次 燃料电池 | ||
1.一种具有主动循环系统的二次燃料电池,其包括:气密性的固体电解质体,传导氧离子;负极,形成于所述固体电解质体的一个面,且在放电时将还原性气体氧化为氧化性气体;正极,形成于所述固体电解质体的另一个面,且在放电时将氧还原为氧离子;负极燃料物质体,与所述氧化性气体反应而生成所述还原性气体,且本身成为氧化物;加热部,用于将所述固体电解质体和所述负极燃料物质体加热维持在预定温度以上;压力吸收部,用于吸收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内由产生水蒸气引起的压力变动;以及气泵,用于促进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内部气体的循环;
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外壳为筒状,所述固体电解质体为圆片状,设置于筒状外壳的上端;所述气泵与气道相连,气道入口与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外壳内部连通,且连接处靠近所述固体电解质体;气道出口与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外壳内部连通,且连接处位于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外壳上距离所述固体电解质体最远的面;所述气泵配置于所述筒状的二次燃料电池外壳的外侧;
与所述气泵相连的所述气道出口与所述负极燃料物质体接触,并且具有防止所述负极燃料物质体中铁颗粒倒流入气道的网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以圆片状设置在所述固体电解质体的外表面,所述负极以圆片状设置在所述固体电解质体的内表面,所述负极燃料物质体为圆柱状,且配置于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外壳的内侧,所述加热部为弧形,且配置于所述筒状的二次燃料电池外壳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性气体为氢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燃料物质体由铁颗粒以及催化剂构成,该催化剂从由包含铂、氧化铈、氧化锆材料构成的组中选出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在充电时将所述氧化性气体还原为所述还原性气体,所述正极在充电时将氧离子氧化为氧,所述负极燃料物质体的氧化物与所述还原性气体进行可逆反应而生成所述氧化性气体,并且本身成为负极燃料物质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电解质体为从氧化钇稳定氧化锆、铈-钆氧化物、镓酸镧、铈酸钡、LSGM构成的组中选出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吸收部由波纹管和/或气体吸收剂构成,通过连接通道与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外壳内部连通,用于将所述二次燃料电池外壳内部压力保持在预定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227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