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搭配超薄背光结构的玻璃扩散板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33999.5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6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陈雪莲;林俊良;林金汉;林金锡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5/02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厉丹彤 |
地址: | 21302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搭配 超薄 背光 结构 玻璃 扩散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搭配超薄背光结构的玻璃扩散板,包括背光源、玻璃基板、光遮蔽层、光扩散层和液晶面板;背光源设在玻璃基板入光面处且与玻璃基板之间的距离为0.5‑7mm;光遮蔽层设在玻璃基板出光面上且反射率为88‑95%、透光率为4‑10%;光扩散层设置在光遮蔽层上;液晶面板设置在光扩散层上方;光遮蔽层厚度呈阶梯式设置;光扩散层由涂覆浆料涂在光遮蔽层上形成,且涂覆浆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丙烯酸树脂30‑70%、二氧化硅5‑10%、二氧化钛10‑30%、二价酸酯15‑30%;光扩散层的厚度50‑100μm、透光率40‑60%;玻璃基板的入光面上设有扩散结构。本发明的搭配超薄背光结构的玻璃扩散板,结构简单;通过在玻璃基板的入光面设置扩散结构,出光面涂覆光遮蔽涂层及光扩散涂层,大大缩小了OD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扩散板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搭配超薄背光结构的玻璃扩散板。
背景技术
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为保证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的转换效果,LED与扩散板之间会留出20-40mm的距离,简称OD距离,若OD距离不足,则光线分布不均且LED灯影明显,从而影响背光源光学特性及品味,因此,直下式背光源的厚度通常在30-50mm,与当下超薄背光的趋势不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搭配超薄背光结构的玻璃扩散板,本发明针对目前直下式背光模组OD距离较大,造成整体扩散板厚度大这一缺陷,设计出一种不同区域反射率渐变的玻璃扩散板,在不影响扩散板光学特性及品味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小OD距离,达到超薄背光的效果。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搭配超薄背光结构的玻璃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源、超薄背光结构和液晶面板;所述的超薄背光结构包括玻璃基板、光遮蔽层和光扩散层;所述的背光源设置在所述玻璃基板的入光面处且与所述玻璃基板之间的距离为0.5-7mm;所述的光遮蔽层设置在所述玻璃基板的出光面上;所述的光扩散层设置在所述光遮蔽层上;所述的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光扩散层上方;所述的光遮蔽层的厚度呈阶梯式设置,且所述的光遮蔽层上正对所述背光源的中心部分其反射率为88-95%、透光率为4-10%;然后在所述中心部分的外围依次设置若干厚度递减的圆环,且最外围的所述圆环其反射率为65-85%、透光率为15-30%;所述的光扩散层是由涂覆浆料涂在所述光遮蔽层上形成,且所述的涂覆浆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丙烯酸树脂30-70%、二氧化硅5-10%、二氧化钛10-30%、二价酸酯15-30%;所述的光扩散层的厚度为50-100μm;所述光扩散层的透光率为40-60%;所述的玻璃基板的入光面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结构。具体的,所述的光遮蔽层的中心部分为一定直径和厚度的圆盘状结构,所述的中心部分和若干所述的圆环围合形成圆环状的所述光遮蔽层,且所述光遮蔽层的厚度由中心部分向外逐渐递减。具体的,所述的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作为光扩散粒子,二价酸酯作为有机溶剂。本发明的搭配超薄背光结构的玻璃扩散板,通过在所述玻璃基板的出光面上涂覆不同反射率的光遮蔽涂层,不同区域的反射率通过涂层的厚度调控,其涂层厚度(即光遮蔽层的阶梯厚度)的范围20-80μm,反射率控制在65%-95%,透光率在5%-30%。优选地,所述的扩散结构的作用与传统直下式背光源结构中的LED灯罩功效相同,本发明通过设置扩散结构可以替代传统的LED灯罩,从而进一步减少OD距离;由于OD距离的减小可以进一步缩小扩散板的厚度。相应的,OD距离越小,背光源(LED)照射在玻璃基板表面的光线越集中,光线越强,设计的中心圆的反射率越大,即厚度越大,直径越小,OD距离大时,中心圆直经大,厚度小。优选地,所述光扩散层的厚度可在50-100μm范围内调整,LED光线越强、OD距离越小时,扩散层厚度越大,光扩散层也具备一定的遮蔽性,OD距离小,LED光线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扩散板品味调整难度加大,故需提高扩散层厚度,搭配光遮蔽层,光线经过多次反射、折射后,均匀程度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3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