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自然风聚集和引流的风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35323.X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78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夏波涛;曾茂进;邓显椿;季喜阳;王捷;韩豪雷;骆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祥博散热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053 | 分类号: | F28D1/053;F28F1/22;F28F2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李珍珍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然 聚集 引流 风冷 换热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自然风聚集和引流的风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该方案包括换热器基体和设于换热器基体进风端的聚风槽;换热器基体内设有多层左右贯通的换热通道,相邻两个换热通道内均设有换热水道和位于换热通道进风端的导流块,每个换热水道内均设有用于增大换热面积的风冷翅片;通过导流块对风均匀导流至上下两个相邻换热风道内;每个换热水道均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本发明可将低风速低流量的风转换为高风速高流速的风,从而通过聚集并引流自然风代替了电机带动风扇工作产生的风,可以去除电机的使用而不影响散热,从而无需额外风扇系统辅助散热,提高了发电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自然风聚集和引流的风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风冷换热器主要应用于各类高热功率系统上,风冷换热器内设有流道,系统工作时产生的大部分热量以冷却液为媒介,由水冷系统中带入换热器中的冷却液流道,冷却液在流道中流动时大部分热量向风道内的翅片转移,然后电机工作,带动风扇转动,向换热器的风道进行鼓风,翅片上的热量随之转移到空气中,到此完成了整体热量的转移。
但是上述结构在一些风能足够巨大的自然环境下,包括但不限于海边,山谷等地,风冷换热器的设计并没有利用好风能,大部分的风冷散热器的设计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针对风力发电机用风冷换热器而言,整个风力发电机系统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需要风冷散热,但是风力发电机系统内的风冷散热器散热面太小,散热面内的自然风有效流量较小,所以利用风能散热的风力发电机系统却不能利用风能给自身散热,还是需要接电机带动风扇向换热器鼓风进行散热。
综上,亟待需要一种可无需外接电机,可有效利用风能散热的风冷换热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对自然风聚集和引流的用风冷换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对自然风聚集和引流的风冷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基体和设于换热器基体进风端的聚风槽;所述换热器基体内设有多层左右贯通的换热通道,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通道内均设有换热水道和位于换热通道进风端的导流块,每个所述换热水道内均设有用于增大换热面积的风冷翅片;通过所述导流块对风均匀导流至上下两个相邻的换热风道内;每个所述换热水道均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
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1、风从聚风槽进入,通过聚风槽将低风速低流量的风转换成高风速高流量的风,风进入换热通道内,从而通过聚集并引流自然风代替了电机带动风扇工作产生的风,可以去除电机的使用而不影响散热,同时提高了发电效率;
2、通过导流块可对进入的风进行均匀导流,配合聚风槽可使得换热风道内的风速为外界风速的1.2-1.5倍,可显著地提升换热效率,足以代替电机带动风扇工作产生的风;
3、配合换热水道,可采用热传递效果更好地冷却液来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4、换热器在去除电机后留下的大量空间都可以用来设置流道和风道,风冷翅片的尺寸可以随着风道的增长而增长,散热能力可以更进一步。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块朝向聚风槽的一端呈流线型设置。传统换热器的结构只是一个平面的结构,而此结构的设置可显著减少对于风的阻力,减少风的动能损耗,且更有利于将风导流到相邻的两个上下两层换热风道内,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每层所述风冷翅片呈波浪线设置,通过所述风冷翅片将所述换热风道隔离成多个小通道。此设置,可显著提升风冷翅片与风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面积,配合高速的风,更进一步地提升了换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祥博散热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祥博散热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53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