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探针、试剂盒与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36958.1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6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叙全;冯凯霞;陈瑞;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赛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9 | 分类号: | C12Q1/689;C12Q1/6844;C12Q1/04;C12N15/11;C12R1/63 |
代理公司: | 广州瑞之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14 | 代理人: | 黄爱君 |
地址: | 510320 广东省广州市国际生物岛螺旋四路一号研发A区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创伤 弧菌 等温 扩增 引物 探针 试剂盒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包括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所述上游引物的序列为SEQ ID NO:1;所述下游引物的序列为SEQ ID NO:2。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引物和探针特异性好,提供的试剂盒通过靶向捕获探针,特异富集目标序列,能够提高特异性;同时,捕获探针中含有T7启动子序列,通过转录及逆转录反应,放大待测序列,能够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操作简便快捷,能够解决复杂样本背景对重组酶等温扩增抑制的问题,解决重组酶等温扩增的实际应用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探针、试剂盒与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一种细菌,一旦感染,发病急,病情发展很快,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并列为造成人类感染疾病的三大弧菌。接触创伤弧菌污染的海产或海水,或遭海生鱼贝类等刺伤,都可能导致创伤弧菌进入人体并发生感染。感染创伤弧菌后的症状包括呕吐、发烧、腹泻、低血压、肿胀和疼痛等,临床上容易造成严重的败血症及肢体坏死,需要尽快使用抗生素治疗。
等温扩增技术又称为恒温扩增技术,可在恒定温度下扩增特定的DNA或RNA片段。与常规PCR扩增技术相比,等温扩增技术对仪器要求低、反应时间短,更能满足POCT快速实时检测的要求。现有等温扩增技术主要包括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依赖于核酸序列扩增技术(NASBA)、滚环扩增技术(RCA)、解旋酶等温扩增技术(HAD)等,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防疫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等温扩增技术虽具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样品背景的复杂性,容易对重组酶等温扩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重组酶等温扩增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
感染创伤弧菌的危害大,现有技术尚无法对创伤弧菌进行快速、高效检测,因此,提供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探针、试剂盒与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探针、试剂盒与检测方法,提供的引物和探针特异性好,结合重组酶等温扩增技术实现了对创伤弧菌的快速、高效检测。此外,本发明提供的试剂盒通过靶向捕获探针,特异富集目标序列,能够提高特异性;同时,捕获探针中含有T7启动子序列,通过转录及逆转录反应,放大待测序列,能够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操作简便快捷,能够解决复杂样本背景对重组酶等温扩增抑制的问题,解决重组酶等温扩增的实际应用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来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供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包括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所述上游引物(引物F)的序列为CACCGCCGCTCACTGGGGCAGTGGCTGGGTAT(SEQ ID NO:1);所述下游引物(引物R)的序列为CGATAGTTGAGTTTCACGCCCATCTCGAAATCCG(SEQ ID NO:2)。
本发明还提供创伤弧菌等温扩增探针,所述探针用于检测权利要求1所述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的扩增产物,其序列由TCTTATTCCAACTTCAAACCGAACTATGACGTTGACGAAGCGCCTGTG(SEQ ID NO:3)修饰得到,修饰后的探针序列为:TCTTATTCCAACTTCAAACCGAACTATGACGT/i6FAMdT/T/idSp/G/iBHQ1dT/ACGAAGCGCCTGTG C3 Spacer。
此外,创伤弧菌等温扩增试剂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所述创伤弧菌等温扩增探针。
优选地,所述创伤弧菌等温扩增引物的浓度为5~20μmol/L,所述创伤弧菌等温扩增探针的浓度为5~20μmol/L。
优选地,所述创伤弧菌等温扩增试剂盒,还包括捕获磁珠、扩增反应液和重组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赛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赛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69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光栅结构
- 下一篇:虫草人参蕈草菌质素、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