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真计算方法、计算机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37882.4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71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丹;卢金星;武倩倩;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0 | 分类号: | F16H57/00;G06F30/17;G06F30/2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丁志新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真 计算方法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真计算方法、计算机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构建相配合的差速器模型和变速箱模型;获取差速器模型中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缺口位置时第一主减从动齿轮强度;获取差速器模型中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非缺口位置时第二主减从动齿轮强度,所述第二主减从动齿轮强度大于第一主减从动齿轮强度;根据第一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缺口位置和第二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非缺口位置,计算得到主减主动齿轮强度范围。本发明实现了现有技术中主减齿轮强度的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变速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真计算方法、计算机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变速箱齿轮强度计算常采用国际标准计算,通过软件搭建出变速箱模型,导入变速箱壳体网格以及差速器壳体网格模型,考虑系统变形及齿轮微观修形参数影响,对于差速器圆周回转体结构相同,可以应用,但对于异性不是完全回转体差速器壳体来说,主减从动齿轮安装在差速器壳体上,而差速器壳体通常为非完整回转体,结构上有缺口,缺口是为了方便装配锥齿轮结构,此时带来一个问题即计算主减齿轮强度时,齿轮啮合位置对应的差速器壳体结构会影响主减齿轮啮合错位,故会影响主减齿轮强度计算结果。
在计算差速器结构强度时,通常采用有限元软件,但常用的惯性释放法不适用于运动回转体的仿真,本专利采用商业软件ROMAX搭建差速器内部锥齿轮系统,准确模拟差速器壳体实际受力情况,且解决计算差速器壳体此类转动体的壳体强度计算。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真计算方法、计算机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差速器壳体结构影响主减齿轮啮合错位,进而影响主减齿轮强度计算结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真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构建相配合的差速器模型和变速箱模型;
获取差速器模型中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缺口位置时第一主减从动齿轮强度;
获取差速器模型中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非缺口位置时第二主减从动齿轮强度,所述第二主减从动齿轮强度大于第一主减从动齿轮强度;
根据第一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缺口位置和第二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非缺口位置,计算得到主减主动齿轮强度范围。
优选地,所述根据第一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缺口位置和第二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非缺口位置,计算得到主减主动齿轮强度范围的步骤包括:
根据第一主减齿轮和第二主减齿轮与差速器壳体的啮合位置,输出主减主动齿轮强度范围,所述主减主动齿轮强度范围的最大值为第二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非缺口位置时的计算结果,最小值为第一主减从动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缺口位置时的计算结果。
优选地,所述构建相配合的差速器模型和变速箱模型的步骤包括:
根据变速箱结构数模搭建软件仿真的变速箱的齿轴模型,所述齿轴模型包括主减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减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减主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主减从动齿轮和所述主减主动齿轮配合的轴承;
导入差速器壳体网格模型和变速箱壳体网格模型,将所述差速器壳体网格模型、所述变速箱壳体网格模型和所述齿轴模型按待测变速箱结构进行装配。
优选地,所述根据变速箱结构数模搭建软件仿真的变速箱的齿轴模型的步骤包括:
输入变速箱齿轴系统三维数模、齿轴系统齿轮参数、齿轴系统轴承参数、零件材料性能参数、润滑油参数和浸油高度,搭建变速箱齿轴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78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射频消融导管及射频消融系统
- 下一篇:一种自动研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