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小龙虾-黑斑蛙综合种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39996.2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2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舒妙安;董伟仁;周忆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33/00;A01G31/00;A01K61/59;A01K67/02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赵芳 |
地址: | 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小龙虾 黑斑 综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小龙虾‑黑斑蛙综合种养的方法:选取合适的稻田,在稻田周围修建加高加宽的田埂,在田埂四周安装防逃设施;1‑2月份,在放虾苗前15~20天,选取沉水植物作为水草进行移栽;2月份放养小龙虾苗种,4‑6月,小龙虾养殖至达到商品规格轮捕上市;小龙虾收捕结束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种植水稻,水稻品种选用不需要晒田的品种;稻田插秧7‑10天后向稻田中放养经人工驯化、能摄食商品化人工配合饲料的黑斑蛙幼蛙,10‑11月,采用地笼对养殖至商品规格的黑斑蛙进行轮捕上市。本发明的综合种养方法不需要挖水沟,不减少稻田种植面积,发挥水稻、小龙虾连作及水稻、黑斑蛙、小龙虾共生的优势,充分利用稻田的时间和空间,提高稻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小龙虾-黑斑蛙综合种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水稻在我国广泛种植,种植过程中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化肥和农药。为了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我国逐渐形成稻渔种养的模式并得到了广泛推广。我国自“九五”计划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稻渔工程在我国农村蓬勃开展,现已形成了涉养对象近20种,种养面积达3400多万亩的现代稻渔种养产业,稻渔种养的模式亦在不断发展演进。
目前稻渔种养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共生种养模式:即种植水稻的同时,又养殖一些能耐高温的水产品种,养殖品种主要有鲤鱼、泥鳅、黄鳝、河蟹、青虾、中华鳖、牛蛙、黑斑蛙等,如专利号为CN109169082A、CN106614118A、CN104322337A、CN111543361A、CN107211786A、CN108739159A、CN104106439B、CN108902010A等提出的稻鱼、稻鳅、稻鳝、稻蟹、稻虾(青虾)、稻蛙、稻鳖鱼、稻蛙鳖等共生模式。(2)连作种养模式:指每年10月水稻收割后到第二年的6月份开始种植水稻的期间,利用稻田冬春季空闲的时间养殖水产品种,养殖品种主要有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等,如CN111543269A提出的一种稻虾(小龙虾)连作的生态种养方法等。(3)连作及共生种养模式:该模式与前两种相比,可以在稻田空闲期间和水稻种植期间都养殖水产品种,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空间和时间,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是今后稻渔种养农业的发展方向。专利号CN102090291A提出水稻、小龙虾、鳖的组合种养方法,将水沟和稻田结合,在5月份投放鳖种,9-10月份投放小龙虾苗种,实现稻鳖共生和稻虾连作的综合种养模式。专利号CN110692554A提供的一种稻、小龙虾、黄鳝的综合种养模式,将稻田四周开挖水沟后,在3月底到4月初放养小龙虾苗种,5月中旬捕捞,7月上中旬投放黄鳝苗种,10月中下旬起捕黄鳝,剩余黄鳝放到稻田到第二年起捕小龙虾时全部捕完,该发明将稻、小龙虾、黄鳝结合起来种养,可全年在稻田进行养殖,充分发挥稻田综合种养的效益。
现有种养模式虽然能提高养殖效益,但仍存在不足,如这些种养模式都需要挖水沟这个环节,水沟的作用是给水生养殖动物提供栖息、避暑的场所,在水稻晒田期间,水生动物可在水沟内生存。然而,水沟的挖掘会占用多至20%的水稻种植面积,导致水稻种植面积以及水稻产量下降。2019年高标准良田建设办公室连续发文,要求高标准良田建设不准挖沟,以确保粮食安全。因此,能否在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稻田的综合种养效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此外,目前的连作及共生种养模式还存在缺点,如水稻、小龙虾、鳖和水稻、小龙虾、黄鳝的连作及共生种养模式中肉食性的鳖、黄鳝等会捕食小龙虾苗种,即不同水生养殖物种之间不能“和平共处”,影响养殖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99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