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自动打磨功能的模具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42182.4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61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贺振牛;胡超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临沂匠晓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0 | 分类号: | B22D17/20;B22D17/22;B22D17/32;B24B19/00;B24B55/02;B24B47/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洪荒之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1 | 代理人: | 庄露露 |
地址: | 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自动 打磨 功能 模具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压铸模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打磨功能的模具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冷却层,所述冷却层内贯穿设置有第一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的两端固定设置有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入口处固定设置有电磁阀,所述冷却层的四角均滑动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另一端设置有钉仓,所述钉仓的顶面固定设置有控制器,所述钉仓远离所述冷却层的一端中心固定设置有推钉伺服电缸,所述推钉伺服电缸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四角均设置有顶针,四个所述顶针外套设有模具层,所述模具层靠近所述推板的一端贯穿设置有第二冷却管。该模具节约电力,达到了自动化的效果,高效便捷,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运送传输的时间,且极大地节约了劳动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铸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自动打磨功能的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压铸模具是铸造液态模锻的一种方法,一种在专用的压铸模锻机上完成的工艺。它的基本工艺过程是:金属液先低速或高速铸造充型进模具的型腔内,模具有活动的型腔面,它随着金属液的冷却过程加压锻造,既消除毛坯的缩孔缩松缺陷,也使毛坯的内部组织达到锻态的破碎晶粒,在压铸作业中,压铸件在脱模后需要放到传送带上进行进一步的冷却,冷却后经由人工检查打磨表面,然后才生成成品。
但是,脱模后的传送与人工打磨费时费力,且传送装置占用空间,人工打磨过于繁琐,浪费人力资源,也降低了生产效率,在传送过程中散热效果不明显,散热时间过长,影响后续打磨作业,当遇到大块凸起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人力修正。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动打磨功能的模具,具备自动打磨、节约人力资源、高效生产等优点,解决了人工打磨费时费力、步骤繁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人工打磨费时费力、步骤繁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自动打磨功能的模具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冷却层,所述冷却层内贯穿设置有第一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的两端固定设置有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入口处固定设置有电磁阀,所述冷却层的四角均滑动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另一端设置有钉仓,所述钉仓的顶面固定设置有控制器,所述钉仓远离所述冷却层的一端中心固定设置有推钉伺服电缸,所述推钉伺服电缸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四角均设置有顶针,四个所述顶针外套设有模具层,所述模具层靠近所述推板的一端贯穿设置有第二冷却管,所述第二冷却管的两端固定设置有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入口处固定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模具层靠近所述冷却层的一端开设有模具腔室,所述模具腔室的两侧均设置有夹持装置,所述模具层的顶端中间固定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一伺服电缸,所述第一伺服电缸的顶端固定设置有摇摆伺服舵机,所述摇摆伺服舵机的输出杆端固定设置有第二伺服电缸,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翻转伺服舵机,所述翻转伺服舵机的输出杆端固定设置有电机固定框,所述电机固定框内固定设置有打磨电机,所述打磨电机的输出杆端固定设置有磨砂轮。
优选地,所述钉仓的两侧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模具层对应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两侧固定设置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靠近所述冷却层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红外探测头,所述第一传动杆靠近所述钉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靠近所述钉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临沂匠晓模具有限公司,未经临沂匠晓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21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头尾板安装机
- 下一篇:一种金耳培养基及利用其培养金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