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进风箱及空调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4121.1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3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宋婷婷;杨云;冉亚楠;杨家政;钟学伟;晁长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李青 |
地址: | 317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箱 空调 | ||
本申请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风箱及空调,应用于热泵空调,包括箱体;在所述箱体上形成有出风口、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在所述箱体内还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一般汽车空调在混风模式,一部分新风的运行轨迹与车内循环风轨迹相互干涉,影响了车内循环风的进风比例的问题,提供一种进风箱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风箱及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热泵空调作为降低冬季汽车空调制热能耗,有效增强续航能力的重要手段,已逐渐得到认可。在热泵空调的使用中,为了提高节能效果,在空调新风模式和循环风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混风模式,即一部分新风与一部分循环风混合,既能保证空气新鲜,又能利用循环风的热量,加快整车温升速率,达到节能的作用。但是,一般汽车空调在混风模式,一部分新风的运行轨迹与车内循环风轨迹相互干涉,尤其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因外循环的风具有一定的压力,对车内循环风量的影响更加明显,影响了车内循环风的进风比例。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一般汽车空调在混风模式,一部分新风的运行轨迹与车内循环风轨迹相互干涉,影响了车内循环风的进风比例的问题,提供一种进风箱及空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进风箱,应用于热泵空调,包括箱体;
在所述箱体上形成有出风口、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在所述箱体内还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可选地,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出风口以过滤循环风和新风。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隔离,分别将循环风和新风直接送至过滤器处,使进入进风箱内的新风难以流至第一内循环进风口,而必须经过过滤器净化才能进入车厢内,使车厢内空气质量达到或更接近标准空气质量。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风门;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形成有隔离筋,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通过所述隔离筋相隔离,在所述隔离筋上形成有流通口;所述第一风门与所述内壁可移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风门能够在关闭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并打开所述流通口,以及关闭所述流通口并打开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之间切换。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该第一风门,可以在混风模式下,使第一风门关闭流通口,进而使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相互隔离,从第一内循环进风口流入的循环风和从外循环进风口进入的新风均通过出风口;在新风模式下,第一风门封闭第一内循环进风口,使通过外循环进风口进入的新风也能够进入第一流道流向出风口,进而减小新风进入的风阻,当过滤器200安装于出风口时,还可提高过滤器的利用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为与所述内壁枢接的第一蝶形风门,以通过枢转所述第一蝶形风门实现所述切换。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蝶形风门结构相对简单,不易卡滞,容易操作。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具有与所述内壁枢接的第一枢接轴,所述隔离筋包括第一止位段、第二止位段和第三止位段;所述第一止位段具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的一侧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止位段位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的另一侧,以使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止位段之间;所述流通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止位段和所述第三止位段之间;所述第一风门用于与所述第二止位段和所述第一止位段配合以关闭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枢接轴的周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41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