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氰物料高效脱毒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4815.5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7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柯柏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柏友 |
主分类号: | C02F1/72 | 分类号: | C02F1/72;C02F10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5000 湖北省黄石市黄***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料 高效 脱毒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氰物料高效脱毒方法,涉及危废环保治理领域。本发明处理的含氰物料包括含氰污水、含氰矿浆、含氰废料及氰化物污染的场地。通过在脱毒系统中投加脱毒剂(过硫酸盐)、活化剂(过氧化物)、稳定剂(硫代硫酸盐或柠檬酸等)进行脱毒处理,使处理后的含氰污水符合GB8978‑1996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处理后的含氰废渣或氰化物污染的场地达到或超过HJ943‑2018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本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等优点,在含氰物料及其他含氰物料的脱毒处理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氰物料高效脱毒方法,涉及危废处理环保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可经人体皮肤、眼晴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可引起急性中毒。氰在含氰物料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简单氧化物和络合氰化物。含氰物料传统脱毒处理主要依靠投加化学药剂,但由于络合氰化物相对结构复杂、形态稳定,脱毒效果有限,处理后出水中仍然含有低浓度络合氰化物,使得总氰(TC)浓度高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低于0.5mg/L)。
目前国内外氰化物处理方法比较多,依据处理后产物的毒性和物理化学性质来分,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1、破坏氰化法;2、转换为低毒氰化物法;3、回收氰化物法。比较成熟的方法大致有:
碱氯法,在碱性含氰废水中加入一些氯氧化物,比如:ClO2、氯气、漂白粉、次氯酸钠、液氯等,该方法简单操作,试剂来源广泛,其缺点在于:a、如果设备密闭不好,会产生CNCl逸入空气,污染操作环境;b、不能破坏亚铁氰化物和铁氰化物中的氰化物;c、氯离子浓度高时,Ca、Mg大量溶解,破氰处理后若直接排放,严重影响水资源。
酸化法,即在强酸性条件下,采用加热或者某种方式,使氰氢酸挥发,利用碱液进行吸收,使其回收再循环利用,此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只能针对单一体系,对于难分解的金属氰化物无效果;而且如果备不够密封,将存在HCN溢出的重大安全隐患。
二氧化硫-空气法,主要是将SO2和空气混合加入废液中,控制适宜的PH值7~10,在硫酸铜催化剂的作用下,对氰化物进行氧化,能够去除大部分氰化物,包含铁氰化物、游离的氰化物等,缺点主要是氰酸钠水解较慢,处理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果控制不好,不仅破氰效果将大打折扣,还会存在HCN和SO2溢出的危害。
微生物处理法,主要的是利用活性污泥法,使含氰的氰化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或者甲酸等,此法主要针对低含量组分单一的氰化物有效果,微生物降解对PH值要求严格,而且微生物负荷能力有限,处理速度较漫。
离子交换法,主要原理是废水中的吸附能力较强的阴离子在通过特定的交换树脂时,进行离子交换,使得通过吸附树脂的废水中CN含量降低。缺点主要是含有氰化物的树脂再生比较困难。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氧化氰化物一般在强碱性环境下(PH值10左右)含有铜离子作为催化剂的体系中发生,过氧化氢氧化法也能氧化脱除部分弱金属络合氰化物物(Cu、Zn、Pb、Ni、Cd等)。过氧化氢氧化法氧化脱除氰化物具有氧化速率快、操作工艺简单等特点,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脱毒方法,缺点是投加量高,处理成本较大。
发明内容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氰物料高效脱毒方法,处理的含含氰物料包括含氰污水、含氰矿浆、含氰废料及氰化物污染的场地。通过在脱毒系统中投加主脱毒剂(过硫酸盐)、活化剂(过氧化物)、稳定剂(硫代硫酸盐或柠檬酸等)进行脱毒处理,使处理后的含氰污水符合GB8978-1996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处理后的含氰废渣或氰化物污染的场地达到或超过HJ943-2018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本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等优点,在含氰物料及其他含氰物料的脱毒处理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一种含氰物料高效脱毒方法的主要药剂过硫酸盐,可以是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柏友,未经柯柏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48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