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姜灸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08921.3 | 申请日: | 2020-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05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郜洁;黄煦格;罗颂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510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姜灸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姜灸固定装置,属于中医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固姜环和固艾环;所述固姜环为一个圆环形结构,一侧设有若干凸起的卡齿,用于咬合姜片;所述固艾环为一个台形的环状结构,半径小的一侧圆面固定于固姜片的另一侧的上,与卡齿分别处于固姜片两侧,固艾环与固姜环组成了一个中间相连通的结构;所述的固艾环底部还设有一个固定螺圈,该螺圈为三角锥状,金属材质,螺圈底部通过卡槽与卡块活动连接于固艾环;所述固姜环还设有胶带,胶带粘面与卡齿同侧,胶带向外延伸。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固定姜片与艾柱,可重复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姜灸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现行的隔姜灸将姜片或者姜末放置在人体需要灸的部位,姜片上再放置艾,最后点艾进行姜灸,现有技术还没有一种同时固定姜以及艾的装置,导致在实施姜灸时艾容易跑位,或者点燃的艾末落入人体皮肤导致烫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同时固定姜以及艾的装置,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时固定姜或者艾的隔姜灸固定装置。
具体内容有:一种隔姜灸固定装置,包括固姜环和固艾环;
所述固姜环为一个圆环形结构,一侧设有若干凸起的卡齿,用于咬合姜片;
所述固艾环为一个台形的环状结构,半径小的一侧圆面固定于固姜片的另一侧的上,与卡齿分别处于固姜片两侧,固艾环与固姜环组成了一个中间相连通的结构;
所述的固艾环底部还设有一个固定螺圈,该螺圈为三角锥状,金属材质,螺圈底部通过卡槽与卡块活动连接于固艾环;
所述固姜环还设有胶带,胶带粘面与卡齿同侧,胶带向外延伸。
优选的,所述胶带为环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卡齿的高度为1~3毫米。
优选的,所述固姜环不设卡齿,且在圆环形结构的内圆上设置一圆管,圆管底部连接圆环型结构,固艾环与圆管顶部相连接。
所述固姜环与固艾环相连接部位的的圆面半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简单,使用方便,有效同时固定姜片与艾柱;螺圈的设置可有效避免人体转动时艾柱的位移,提高使用安全性,且可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胶带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圆管形固姜环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00-固姜环;101-圆环形结构;102-圆管;110-卡齿;120-胶带;200-固艾环;210-螺圈;211-卡槽;212-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隔姜灸固定装置,包括固姜环100和固艾环2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089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乳制品定量灌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节水灌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