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切口牵开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11371.0 | 申请日: | 2020-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345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孙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丽华 |
主分类号: | A61B17/02 | 分类号: | A61B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口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切口牵开固定装置,包括放置环、槽位、牵引支脚、滚珠、子杆、母杆、推块、通槽、齿条、齿轮、连接轴和固定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操作,所加装的四个牵引支脚,可自由调整扩张和伸缩,并且操作简单,调整速度快,保护伤口受伤组织的时候同时具有牵开伤口的作用,同时也避免后期因切口引发感染风险;同时在切口进行时,本装置可扩大医护工作者的视野,方便对切口内部的情况进行快速分析诊断以及操作手术,提高了操作时间,避免了传统的管状的固定装置牵开固定的视野小,操作慢以及一次性装置的弊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具体是一种切口牵开固定装置,属于医疗手术用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手术后切口愈合实际上是组织修复的特殊炎症过程,即瘢痕形成、增生、收缩、成熟的过程。一般人为地分为渗出期、增生期、收缩或成熟期三期。切口愈合过程中,局部的血液循环不良、血浆蛋白质含量不足及维生素缺乏等均可影响切口愈合。
1.渗出期;随着损伤处小血管的断裂,血液、淋巴液不断漏出和渗出,血凝块出现,炎性反应相继发生。致密的纤维蛋白网状组织中充满红细胞和白细胞,以这种凝块做支架,创口边缘暂时黏合,随后成纤维细胞长入网架,吞噬细胞清除无活力的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大量发生,伤后4~5天内,伤口愈合靠纤维蛋白渗出物的黏合作用,其较弱,仍需要缝线维持其强度。
2.增生期
损伤后局部毛细血管增生。经3~5天后成纤维细胞和增生的毛细血管形成肉芽组织,逐渐充满创腔,经5~14天后,创口的结缔组织增生使其具备较大的强度,其间缝合线可以拆除,随后,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胶原纤维、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进入创缘皮肤,表皮新生上皮向创缘的中心推进,逐渐覆盖肉芽组织形成瘢痕。
3.收缩期或称成熟期
在切口线上早期呈暗红色的瘢痕逐渐收缩,并且变成白色。此时瘢痕越来越致密,细胞则越来越少,血管受挤压以致大部分闭塞。瘢痕颜色逐渐消退,体积减小,恢复正常肤色。
传统的手术切口装置多为筒状型钳形结构,这样往往切口的范围受到局限,同时扩充的视野往往比较小,不便于医护工作者观察切口内部的情况,不利于对切口内部进行手术操作,并且传统的钳形固定装置操作慢,效率低需要人工手持式,这样医护工作者只能一手拿住筒状钳,一手进行手术操作,不利于医护工作者灵活完成手术。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切口牵开固定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切口牵开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切口牵开固定装置,包括放置环,所述放置环的内圈的内部上下位置贯通开有槽位,所述槽位的一端连接有滚珠,所述滚珠的表面连接有牵引支脚,所述牵引支脚的右端面套接有子杆,所述子杆的内部套接有母杆,所述牵引支脚的一端套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套接有齿条,所述放置环的左右侧的内外环贯通开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前后端面套接有连接轴,所述齿条的一端套接有推块。
优选的,所述放置环的内圈的内部上下位置贯通开有四个槽位,且相邻的槽位与相对应的槽位呈平行或垂直状态,四个所述槽位的尺寸相同,所述滚珠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滚珠的尺寸相同,四个所述滚珠的表面连接四个牵引支脚。
优选的,四个所述牵引支脚的尺寸相同,所述牵引支脚的中上端位置呈圆柱形,所述牵引支脚的底部末端呈椎形状,四个所述槽位的半径大于牵引支脚的顶端的半径,所述牵引支脚从前左至前右顺序依次为第一牵引支脚和第二牵引支脚,所述牵引支脚从后左至后右顺序依次为第二牵引支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丽华,未经孙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113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膜平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复合减振排气波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