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下车体框架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14145.8 | 申请日: | 2020-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446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民;罗培锋;钟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11;B62D25/20;B60N2/015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周景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框架结构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按照下车体结构排布位置的第一门槛、第二门槛、第一扭力盒、第二扭力盒、第一后纵梁、第二后纵梁、机舱下横梁、第一座椅横梁、第二座椅横梁和中横梁,第一门槛、第二门槛、第一扭力盒、第二扭力盒、第一后纵梁、第二后纵梁、机舱下横梁、第一座椅横梁、第二座椅横梁和中横梁通过铸造工艺一体形成下车体框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框架结构零件数量少、制造成本低、制造周期短、性能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车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白车身下车体结构全部都是由多个零件通过焊接或者其他的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这样的结构,通过不同的工艺形式,应用不同的钣金材料,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所需求的弯扭刚度、碰撞的性能,但是经常存在异响、配合不良、生产周期长、人力资源投入大、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零件数量少、制造成本低、制造周期短、性能好。
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按照下车体结构排布位置的第一门槛、第二门槛、第一扭力盒、第二扭力盒、第一后纵梁、第二后纵梁、机舱下横梁、第一座椅横梁、第二座椅横梁和中横梁,第一门槛、第二门槛、第一扭力盒、第二扭力盒、第一后纵梁、第二后纵梁、机舱下横梁、第一座椅横梁、第二座椅横梁和中横梁通过铸造工艺一体形成下车体框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门槛与该第二门槛沿车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该第一门槛的一端与该第一扭力盒连接,该第一门槛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后纵梁连接,该第二门槛的一端与该第二扭力盒连接,该第二门槛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后纵梁连接,该机舱下横梁连接于该第一扭力盒与该第二扭力盒之间,该第一座椅横梁、该第二座椅横梁和该中横梁沿车身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该第一座椅横梁、该第二座椅横梁和该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门槛、该第二门槛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机舱下横梁包括第一横梁部、中间部和第二横梁部,该中间部连接于该第一横梁部与该第二横梁部之间,该第一横梁部与该第一扭力盒连接,该第二横梁部与该第二扭力盒连接,该第一横梁部上设有多根第一纵向筋、第一横向筋和多根第一斜向筋,各该第一纵向筋沿车身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该第一横向筋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该第一横向筋与各该第一纵向筋交叉连接,各该第一斜向筋相互间隔设置,该第一斜向筋经过该第一横向筋与该第一纵向筋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中间部上设有多根第二纵向筋、多根第二横向筋、第二斜向筋和第三斜向筋,各该第二纵向筋沿车身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各该第二横向筋沿车身宽度相互间隔方向设置,各该第二横向筋与各该第二纵向筋交叉连接,该第一横向筋与一根该第二横向筋连接,该第二斜向筋与该第三斜向筋沿车身长度方向对称设置,且该第二斜向筋的倾斜方向与该第一斜向筋的倾斜方向相同,该第二斜向筋、该第三斜向筋经过该第二横向筋与该第二纵向筋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横梁部上设有多根第三纵向筋、第三横向筋和多根第四斜向筋,各该第三纵向筋沿车身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该第三横向筋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该第三横向筋与各该第三纵向筋交叉连接,该第三横向筋与一根该第二横向筋连接,各该第四斜向筋相互间隔设置,且该第四斜向筋的倾斜方向与该第三斜向筋的倾斜方向相同,该第四斜向筋经过该第三横向筋与该第三纵向筋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后纵梁和该第二后纵梁结构相同,该第一后纵梁包括底板、顶板和加强架,该底板与该顶板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该加强架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后纵梁沿着长度方向依次由纵梁前段、纵梁中段和纵梁后段组成,该纵梁中段连接于该纵梁前段与该纵梁后段之间,该纵梁前段与该第一门槛连接,该纵梁前段的该底板厚度小于该纵梁后段的该底板厚度,该纵梁前段的该顶板厚度小于该纵梁后段的该顶板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141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凉茶加工用灭菌装置
- 下一篇:一种柔性无人潜航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