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鸭粪电渗脱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16521.7 | 申请日: | 202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70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冲;刘德徽;许毅;张亚茹;卢国民;刘宗强;郑荷花;程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5 | 分类号: | C02F11/15;C02F11/121;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2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鸭粪电渗 脱水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鸭粪电渗脱水系统,包括框架,设置在框架内的电渗脱水单元,设置在电渗脱水单元上的增速脱水部件,以及设置在框架上的卸粪部件。电渗脱水单元包上端电极板、上端电极,底端电极板,底端电极,以及设置在底端电极板之上的的滤膜栅和滤膜。增速脱水部件包括升降油缸,卸粪部件包括位于底端电极板下方的液压油缸,液压油缸设置在框架和底端电极板相互铰接的部位,底端电极板设置为镂空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了一种可以批量处理鸭粪水分分离系统,不仅处理效率高而且便于操作,运行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鸭粪电渗脱水系统。
技术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禽类的需求也迅猛增长。禽类粪便的前期处理也是摆在禽类养殖业面前的一个需要有效解决的问题,其中我国肉鸭养殖规模已经到达35亿羽以上,肉鸭行业养殖模式已经由简易网养模式逐渐发展到规模化笼养和立体网养阶段。传统网养模式养殖量小,单栋养殖量在8000羽以内,而规模化笼养和立体网养模式单栋养殖量已经突破30000羽,单个规模化肉鸭养殖场规模在20万羽上下。随着肉鸭养殖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肉鸭养殖场养殖规模的提升,鸭粪环保处理的问题日趋紧迫,是限制肉鸭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鸭粪最明显区别于其他畜禽粪便的特征是水含量高,可以达到90%以上,而降低水含量是所有畜禽粪便好氧发酵的前提。目前普遍有采用自然堆放的方式,使鸭粪自然风干脱水,该方式不仅使得鸭粪臭味四散,而且粉干脱水的周期过长,效率低下;也有通过机械挤压进行禽类粪便脱水的方式,但对于大量的含水率极高的鸭粪来说,机械挤压处理的效率低下很难满足生产需要,设备需不停运转使得运行成本也急剧曾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肉鸭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肉鸭产业急需一种简单,有效且成本低的鸭粪粪水分离系统。
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本实用新型面临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且成本低的鸭粪电渗脱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鸭粪电渗脱水系统,包括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电渗脱水单元,设置在所述电渗脱水单元上的增速脱水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卸粪部件。所述电渗脱水单元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端部的上端电极板,固定在所述上端电极板上,且与所述上端电极板电连接的上端电极,一端部铰接在所述框架中部的底端电极板,固定在所述底端电极板上,且与所述底端电极板电连接的底端电极,以及由上至下依次平行固定设置在所述底端电极板之上的的滤膜栅和滤膜。所述增速脱水部件包括一端与所述上端电极板固定连接的升降油缸。所述卸粪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底端电极板下方,缸体一端固定在所述框架上,另一端与所述底端电极板底部铰接连接的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设置在所述框架和所述底端电极板相互铰接的部位。
所述底端电极板设置为镂空结构。
所述框架包括相互平行构成长方体的四个支腿,设置在四个所述支腿顶面之间的上固定板,设置在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支腿之间的前门,以及分别设置在其余相邻两个所述支腿之间的侧封板,所述固定板上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油缸的缸体。
所述增速脱水部件还包括搅拌清理装置,所述搅拌清理装置包括位于所述滤膜上方的辊轮,控制所述辊轮的平移转动机构,以及控制所述平移转动机构的驱动组件,所述平移转动机构包括相互平行,相对应设置在所述框架两端的两个外螺旋纹杆,相对应设置在所述框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外螺旋纹杆相互平行的两个导杆,分别与每一个所述导杆滑动配合,与相对应的所述外螺旋纹杆相配合的内螺旋纹套,以及分别与每一个所述内螺旋纹套转动配合,轮齿与相对应的所述外螺旋纹杆上的外螺旋纹相啮合的位移齿轮。所述位移齿轮的转轴与所述辊轮的转轴同轴,其中一个所述外螺旋纹杆的转轴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轴同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165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AR眼镜
- 下一篇:一种过驳平台机动吊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