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回流通道的超导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44900.7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25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韩云武;黄逸佳;陈志越;宗曦华;张喜泽;魏士政;喻志广;张智勇;张大义;王天龙;田祥;陆小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2/16 | 分类号: | H01B12/16;H01B12/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夏怡珺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流 通道 超导 电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回流通道的超导电缆,包括: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支撑管、导体层、屏蔽层和外护层,所述内支撑管为中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外护层之间设有两个绝热层,两个所述绝热层分别为内绝热层和外绝热层,所述内绝热层与所述外绝热层之间设有间隔。本实用新型中,回流通道集成在超导电缆上,降低了超导电缆的体积,减少了超导电缆的漏热水平,提升了超导电缆的运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回流通道的超导电缆。
背景技术
现有的超导电缆一般采用流动液氮作为冷却介质,超导电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支撑管、导体层、屏蔽层、绝热层和外护层;内支撑管为中空结构,屏蔽层与绝热层之间的间隔供冷却介质通过,冷却介质进入内支撑管,通入水箱后,再通过屏蔽层与绝热层之间的间隔回流,以使得到冷却介质形成循环,由于冷却介质进入内支撑管后会吸收热量,而冷却介质通过屏蔽层与绝热层之间的间隔回流时,冷却介质所吸收的热量会传导到超导电缆的屏蔽层的端部,为了使超导电缆的大部分区域能够均匀地降温,超导电缆的外部需要外置冷媒回流通道道,这就增加了电缆系统占用的空间;而冷却介质所吸收的热量传导到超导电缆的端部也增加了超导电缆的漏热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回流通道的超导电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回流通道的超导电缆,包括: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支撑管、导体层、屏蔽层和外护层,所述内支撑管为中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外护层之间设有两个绝热层,两个所述绝热层分别为内绝热层和外绝热层,所述内绝热层与所述外绝热层之间设有间隔。
优选地,所述内绝热层和所述外绝热层均为真空管件,所述真空管件包括内管部和套设在所述内管部外部的外管部,所述内管部与所述外管部之间抽真空。
进一步地,所述真空管件的内管部的外壁和所述真空管件的外管部的内壁上包覆有防辐射膜,所述防辐射膜的黑体辐射系数小于0.5W/(m2·K4)。
更进一步地,所述防辐射膜采用镀铝膜制成。
优选地,所述内绝热层为单层结构,所述单层结构采用热导率系数小于1W/(m·K)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单层结构采用氟塑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内支撑管为柔性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管道为波纹管结构。
优选地,所述内支撑管供冷却介质流入,所述内绝热层与所述外绝热层之间设置的间隔供冷却介质回流。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带回流通道的超导电缆,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内支撑管供冷却介质流入,内绝热层与所述外绝热层之间设置的间隔供冷却介质回流,也就是说,内绝热层与所述外绝热层之间设置的间隔作为回流通道,该回流通道的设置使得吸收的热量的冷却介质在回流过程中,热量由内绝热层进行阻隔,热量不会对向内部传导,超导电缆的屏蔽层的端部的热量不会上升,所以,超导电缆的外部不需要外置冷媒回流管道;本实用新型中,回流通道集成在超导电缆上,降低了超导电缆的体积,减少了超导电缆的漏热水平,提升了超导电缆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实施例1的带回流通道的超导电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实施例2的带回流通道的超导电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 内支撑管
200 导体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449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散热的低损耗稳压LED开关电源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光伏板的固定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