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束固定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46262.2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09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贺;张峰;李后乐;赵德刚;张平;冒薛军;戚哲栋;李小庆;雷国辉;赵天孟;龚常再;丁磊;余浩;许菁华;牛子孺;李少辉;石杰;万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远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H02G3/0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陕向辉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属于线束固定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安装不方便和线束脱出等技术问题。本线束固定支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板面上设有隆起的形变板,形变板的一侧边与连接板相连,形变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安装通道,形变板的另一侧边设有能够带动形变板抬起的搭手板,所述形变板靠近搭手板处的内壁或搭手板的下板面能够与连接板贴靠。本实用新型方便线束安装的同时防止线束脱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束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束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现在大多数车型高温传感器线束及氧传感器线束较长,在整车布置下,需要不锈钢材料线束卡进行导向固定。受布置空间影响,线束卡多布置在颗粒捕捉器和压差管路总成上。通过压差管路或颗粒捕捉器上延伸的支架将线束卡焊接在上面。
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线束卡都设置有比较大的开口方便将线束置入在里面,但是开口大虽然能够有效的方便装配,同样也带来了线束容易脱落的问题。也有线束卡将开口设置的小于线束的直径,在安装时需要用一字螺母或其他工具将开口撬开导致装配不便,另外会导致对线束上包裹的标签造成挤压变形,脱离原来的位置,严重情况下会擦破标签对标签上的字迹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线束固定支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方便线束安装的同时防止线束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板面上设有隆起的形变板,形变板的一侧边与连接板相连,形变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安装通道,形变板的另一侧边设有能够带动形变板抬起的搭手板,所述形变板靠近搭手板处的内壁或搭手板的下板面能够与连接板贴靠。
在使用时用手抬起搭手板让形变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与安装通道相通的开口,线束从开口处进入安装通道内,由于在常态下,位于开口处附近的形变板或搭手板是与连接板之间的间隙非常小或处于贴靠的状态,所以当线束位于安装通道内时不容易从中脱出;有些线束卡将开口设置的小于线束的直径,在安装线束时需要使用一字螺丝刀或其他工具将开口撬开导致装配不便,而本线束固定支架设置了搭手板,在安装线束时,通过抬起搭手板带动形变板形变,使开口变大,不需要使用到类似一字螺丝刀等工具,方便将线缆放入安装通道内。由于搭手板的设置,即使形变板位于搭手板的一侧与连接板处于贴靠状状态也能够轻易的抬起形变板,配合形变板的形变能力使开口变的足够大,便于将线束放入。隆起的形变板能够增加容纳线束的空间,减少线束将形变板抬起产生形变的可能,导致形变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开口让线束脱落的情况发生。本线束固定支架既能方便线束的安装又能防止线束的脱落。
在上述的线束固定支架中,所述形变板上具有至少一个使形变板弯折隆起的弯折部。形变板上的弯折部设置能够使其隆起,为放置线束提供空间,同时弯折部是当搭手板抬起时带动形变板发生形变的形变点,弯折部的设置能够方便形变板产生形变的同时,减少线束将形变板抬起产生形变的可能,实现了方便线束安装的同时防止线束脱出。
在上述的线束固定支架中,所述形变板上的弯折部上开设有与安装通道相通的通孔。形变板上的通孔能够减少形变板的刚度,减少操作人员通过搭手板抬起形变板所需要的力,同时通孔与安装通道相通便于观察线束上的标签内容。
在上述的线束固定支架中,所述形变板位于连接板的上板面上,连接板的下板面上连接有具有定位卡勾的定位板,定位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桥接板,桥接板上设有与定位卡勾相卡接的卡接孔。由于形变板在安装的时候被抬起发生形变,若其形变量太大导致无法恢复,把桥接板从安装槽内脱出,对连接板和形变板进行更换;在更换的时候只需要将定位卡勾脱离卡接孔即可;当线束安装完毕后,再将定位卡勾焊接在卡接孔内,通过桥接板的设置能够节约更换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远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远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462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