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静脉采血针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54313.6 | 申请日: | 2020-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831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秦红坤;李勇;李志利;邵敬增;陈茹;胡世闯;张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驼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153 | 分类号: | A61B5/1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4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脉 采血 | ||
本实用新型专利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静脉采血针,包括:保护套、设于所述保护套内部的采血针、设于所述采血针一端的针柄、软管、针座、持针器和瓶塞穿刺针;所述软管的两端分别与保护套和瓶塞穿刺针连接,所述针座套在软管上,所述持针器套接于所述瓶塞穿刺针外部。本实用新型的静脉采血装置,通过在采血针外部设置保护套,有效避免采血针的针尖扎伤护理人员;通过设置持针器与针座相连接,瓶塞穿刺针外部套接持针器,能够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瓶塞穿刺针意外扎伤护理人员。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防止在静脉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被针刺伤,避免了因为静静脉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被针刺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静脉采血针。
背景技术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机会多,侵入性操作频繁,客观上增加了护理人员针刺伤概率。针刺伤是指在医疗工作中被各种医疗锐器扎伤皮肤引起出血的意外伤害。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医务人员,是针刺伤高危人群。静脉采血技术作为已实施几个世纪的检测手段,常用于帮助临床诊断及健康评估的实验室检测,直至目前仍是临床最常见侵入性医疗操作之一。护理人员在静脉采血过程中不仅可能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且血液量多,病原体浓度高,故静脉采血中若发生针刺伤,极易导致感染血液类传染疾病。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辉对中国护士静脉采血针刺伤现状调查,结果因采血发生针刺伤的占20.78%。
再者,市面上缺乏专用于血透患者血标采集的工具,使得血透患者血标本采集的工作变得繁杂,工作效率较低且检测结果不准确;而且,在血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常常存在标本受污染、血细胞受到损坏以及上面所述的护理人员易发生针刺伤等情况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基于此,如何提高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静脉采血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静脉采血装置,包括:保护套、设于所述保护套内部的采血针、设于所述采血针一端的针柄、软管、针座、持针器和瓶塞穿刺针;
所述软管的两端分别与保护套和瓶塞穿刺针连接,所述针座套在软管上,所述持针器套接于所述瓶塞穿刺针外部。
进一步,所述保护套的背部设有手柄,所述手柄的表面设有防滑条。
进一步,所述手柄为圆形或者圆弧形。
进一步,所述保护套的底部设有供所述针柄自由滑动的缝隙。
进一步,所述缝隙为直线型缝隙;
所述直线型缝隙具有使针柄不易脱落的倾斜角度。
进一步,距离所述缝隙的底部第一距离处设有弧形卡点,距离所述弧形卡点底部第二距离处设有三角形卡点。
进一步,所述第一距离为18.5mm,所述第二距离为7.5mm。
进一步,所述保护套的上端呈封闭状态。
进一步,所述保护套的下端设有开口。
进一步,所述保护套为透明保护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脉采血装置的结构与众不同,通过在采血针外部设置保护套,有效避免采血针的针尖扎伤护理人员;通过设置持针器与针座相连接,瓶塞穿刺针外部套接持针器,能够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瓶塞穿刺针意外扎伤护理人员。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防止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和采血结束后处理医疗垃圾时护理人员被针刺伤,避免了因为静静脉采血过程中和采血结束后处理医疗垃圾时护理人员被针刺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驼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驼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543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脚可折叠且高度可调的桌子
- 下一篇:一种冷冻食品温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