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颅脑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66255.9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84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彭以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博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M1/00;A61M3/02 |
代理公司: | 长沙楚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7 | 代理人: | 李大为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高***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颅脑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颅脑引流管,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转换接头,第一管体内设有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一注药通道,第一引流通道上设有引流口,第一注药通道上设有注药口;第二管体内设有第二引流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对接,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连通,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通过转换接头连通。临床应用中,需要辅助使用皮下潜行针,通过皮下潜行针将第一管体的一端穿过头皮下并且远离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使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和第一管体从患者头部头皮引出的创伤位置形成一段距离,能够避免交叉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医疗器材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脑引流管。
背景技术
现有颅脑外引流导管分为单腔引流导管及多腔引流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引流导管既要为颅内血肿、积液等引流出颅腔提供通道作用,又要为向颅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或生理盐水)提供通道作用,单腔引流导管由于只有一个通道供引流及注射药物使用,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这种方式使用单腔引流导管会增加患者颅内感染的风险,同时不能实现一边注射药物一边向外引流;因而,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双腔引流导管,该双腔引流导管的末端形成分叉,形成的分叉的一头用于注药,另一头用于引流,该双腔引流导管可以使注药通道和引流通道分开。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生在患者颅内放置双腔引流导管后,由于该双腔引流导管上的分叉,皮下潜行针不能将双腔引流导管穿过头皮下并且远离患者颅骨创伤位置,从而使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和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在同一个地方,患者头皮创伤位置由于与外界接触,容易发生感染,如果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感染了之后,会很容易使感染从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传染至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从而使患者的颅内发生感染。
授权号为CN205084184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双腔颅脑引流管,其包括有双腔导管、冲洗管,所述双腔导管和冲洗管后端连接有输液接头,所述双腔导管设有引流腔和冲洗腔,双腔导管前端引流腔的管壁上设有引流孔,引流孔后部引流腔和冲洗腔之间的内壁上设有两腔相通的冲洗孔;所述冲洗管插入双腔导管,与后端封闭的冲洗腔连通。所述双腔导管的管壁上还轴向设有显影线。
上述专利文件中的技术方案对于上述技术问题没有任何技术启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颅脑引流管,临床应用中,需要辅助使用皮下潜行针,通过皮下潜行针将第一管体的一端穿过头皮下并且远离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使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和第一管体从患者头部头皮引出的创伤位置形成一段距离,能够避免交叉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颅脑引流管,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转换接头,所述第一管体内设有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一注药通道,所述第一引流通道上设有引流口,所述第一注药通道上设有注药口;所述第二管体内设有第二引流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对接,所述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连通,所述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通过转换接头连通。
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二管体远离转换接头的一端分叉延伸有主管和支管,所述第二注药通道延伸至支管内,所述第二引流通道延伸至主管内。形成分叉的主管和支管可以让第二注药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之间完全隔离开,防止相互干扰。
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转换接头包括固定块、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插设在固定块上,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平行,所述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分别可拆卸套设在第一连接管的两端,所述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分别可拆卸套设在第二连接管的两端。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相连后,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连成一个通道,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形成另一个通道,两个通道不会相互干扰,实现同时注射药物及向外引流,并且避免由于向颅内注射药物和向外引流血肿等使用同一个通道产生相互感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博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博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662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绞盘上的自动离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械设计教学模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