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检测消防车消防炮流量、水力管路强度及耐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85402.7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359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冰;施巍;滕伟黎;田永祥;蒋旭东;朱义;王长伟;彭嫔嫔 | 申请(专利权)人: | 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2C27/00 | 分类号: | A62C27/00;A62C31/00;A62C31/28;A62C37/5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刘宗磊;王一琦 |
地址: | 20003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消防车 消防 流量 水力 管路 强度 耐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测消防车消防炮流量、水力管路强度及耐压的装置,消防车臂架上搭载有水力管路,水力管路与设于消防车上的压力限制阀相连,且该压力限制阀的进水管路通过一三通接头分别与电动可调式试压泵以及消防炮流量校准机构相连,消防炮流量校准机构设有供水泵组以及连接在供水泵组和三通接头之间的电磁流量计;在臂架顶端的水力管路上安装有一排气控制器,排气控制器内设有通道且通道内置有一电控球阀,通道一端通过法兰盘与水力管路相连,另一端设置有一排气管,排气控制器上还设置有电控球阀相连的无线控制装置和供电模块。本实用新型将举高类消防车消防炮校准和水力管路强度及耐压试验相结合,提高了举高类消防车检测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举高类消防车消防炮的检测,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测消防车消防炮流量、水力管路强度及耐压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举高类消防车是指装备举高臂架(梯架)、回转机构等部件,用于向高空输送消防人员、灭火物资、救援被困人员或喷射灭火剂的消防车。一般分为登高平台消防车、云梯消防车和举高喷射消防车。举高类消防车出水管路的工作压力通常不大于1.6MPa,按照GB7956.12《消防车第12部分:举高消防车》的要求,举高类消防车的出水管路承受水路最大工作压力的2倍不应发生永久变形或结构破坏,因而,举高类消防车水力管路的强度和耐压是检测的关键项目之一。
消防炮作为举高类消防车喷射灭火剂的装置,按照GB19156《消防炮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其额定工作压力通常不大于1.4MPa,因此,直接检测水力管路强度及耐压会造成消防炮的损害,若在消防炮后端加装气动阀又会导致臂架结构复杂程度增加,且不便于用气管路的布局。
此外,依据GB7956.12《消防车第12部分:举高消防车》标准,装有消防泵的举高类消防车应进行6h连续运转试验,连续运转试验时消防泵的出水流量应是消防泵和消防炮的匹配流量,因而,校准消防炮的流量也是举高类消防车检测必不可少的环节。
举高类消防车消防炮流量校准及水力管路强度、耐压检测,传统的方法均存在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带有工作斗的举高类消防车,通常是将臂架伸展至最大工作高度,采用人工高空作业方式密封水力管路的顶端,然后进行管路耐压试验,该方法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对于举高喷射消防车,通常是先将臂架伸展至最大工作幅度,然后通过供水泵组使管路充满水,然后再举升至最高工作高度进行管路耐压试验。但是,受限于举高类消防车自身的结构,其最大工作高度往往大于最大工作幅度,由此导致耐压试验时水力管路中仍存在一定量的空气,而气体的可压缩性远远大于水,因而,该方法耗时且不够精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消防车消防炮流量、水力管路强度及耐压的装置,并兼顾消防炮流量校准,以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安全性,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检测举高类消防车消防炮流量、水力管路强度及耐压的装置,举高类消防车的臂架上搭载有水力管路,
水力管路的进水端与设于消防车上的压力限制阀相连,且该压力限制阀的进水管路通过一三通接头分别与电动可调式试压泵以及消防炮流量校准机构相连,消防炮流量校准机构设有供水泵组以及连接在供水泵组和三通接头之间的电磁流量计;
在臂架顶端的水力管路上安装有一排气控制器,排气控制器内设有通道且通道内置有一电控球阀,通道一端通过法兰盘与水力管路相连,另一端设置有一排气管与大气相连,排气控制器上还设置有电控球阀相连的无线控制装置和供电模块。
进一步的,供水泵组的工作压力为0~2.0MPa,工作流量为0~120L/s。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法兰盘的螺栓孔为腰形孔。
进一步的,电磁流量计与前端的供水泵组之间设有不小于5~10倍管径的直管段,且与后端的三通接头之间设有不小于0~5倍管径的直管段。
进一步的,三通接头与压力限制阀的进水管路采用多个DN80接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未经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85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子提花机
- 下一篇:一种铁路桥梁沉井防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