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交错式三重加固防脱自动对位鞋带扣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85664.3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58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嘉炜;陈铭扬;叶婷澜;陈铭朗;庄玉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铭扬 |
主分类号: | A43C11/00 | 分类号: | A43C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青***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错 三重 加固 自动 对位 鞋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操作便利的交错式三重加固防脱自动对位鞋带扣,所述交错式三重加固防脱自动对位鞋带扣的扣接部采用了第一扣接孔和第二扣接凸起、第一扣接凸起和第二扣接孔的配合式扣接形式,使得左右扣件扣合时能够形成上下错位扣合结构,提供交错扣合作用,错位互补效应,为左右扣件提供了多方向卡合力,能够保证左右扣件的相互扣合力,有效避免鞋扣松掉,起到防脱开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的部件,特别涉及一种交错式三重加固防脱自动对位鞋带扣。
背景技术
鞋带是用来调节鞋帮松紧度,保障脚部舒适的绳具,一直以来鞋带固紧都采用鞋带交叉打结的方式,而鞋带交叉打结的方式系鞋带很烦琐,操作不便,尤其小孩子、老人等手脚不灵活的使用者,系鞋带通常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一旦鞋带掉了很难独立再次完成系鞋带的操作,干脆就不系了,因此经常出现踩鞋带摔倒的情况,具有安全隐患。即使有不用系鞋带的扣件可以快速松开系紧,但是依然存在有松紧调节速度还是不够快,且加工流程多,模具大,耗料多,组装繁琐等问题。为解决前述的技术问题,市场上出现了用于鞋带的磁扣,利用磁扣的相互吸引的强磁性主动辅助实现对扣快速扣合的功能,操作简单,适用人群广,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行走施力,鞋带受力大,磁扣的磁力作用往往不足,磁扣容易出现松脱现象,造成人们要反复进行扣接操作,使用十分不便,且磁扣易松脱会造成鞋带松散、踩带摔跤的现象,具有安全隐患,目前市场上配合磁扣扣接的卡扣结构存在有结构复杂、体积大、制备要求精细,制作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扣合稳固,便于制作,适合大批量生产使用的交错式三重加固防脱自动对位鞋带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错式三重加固防脱自动对位鞋带扣,包括左扣件和右扣件,所述左扣件的一端部上设有第一扣接部,另一端部上设有第一鞋带固定部,所述第一鞋带固定部用于与鞋带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扣接部为设于左扣件端部上的第一扣接缺面,所述第一扣接缺面上开设有第一磁铁安装槽,所述第一磁铁安装槽内嵌设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一扣接缺面的外端面上开设有第一扣接孔,所述第一扣接孔的外侧沿上凸设有第一扣接凸起;
所述右扣件的一侧端部上设有第二扣接部,另一侧端部上设有第二鞋带固定部,所述第二鞋带固定部用于与鞋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扣接部为设于右扣件端部上的第二扣接缺面,所述第二扣接缺面上开设有第二磁铁安装槽,所述第二磁铁安装槽内嵌设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二扣接缺面的内端面上凸设有第二扣接凸起,所述第二扣接缺面位于第二扣接凸起的内侧面位置上开设有第二扣接孔;
所述第一扣接部与第二扣接部扣合时,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互吸合,第一扣接孔和第二扣接凸起匹配扣合,第一扣接凸起和第二扣接孔匹配扣合,第一扣接缺面和第二扣接缺面互补成型扣合。
所述交错式三重加固防脱自动对位鞋带扣的扣接部采用了第一扣接孔和第二扣接凸起、第一扣接凸起和第二扣接孔的配合式扣接形式,使得左右扣件扣合时能够形成上下错位扣合结构,提供交错扣合作用,错位互补效应,为左右扣件提供了多方向卡合力,能够保证左右扣件的相互扣合力,有效避免鞋扣松掉,起到防脱开作用;采用磁铁和扣接凸起、扣接孔的配合结构,当人们想要通过第一扣接部、第二扣接部的扣合实现系紧鞋带时,左右两个扣件将要靠近时,由于扣件磁铁具有相互强磁吸力,很快就会将装有磁铁的左右扣件吸到一起,快速将扣子上的扣接孔和扣接凸起对准,具有辅助对准效应,提升使用实用性;同时,左右扣接采用的相互互补的扣接缺面,扣合一体时,左右扣件相互成为对方的保护外部,结构紧密,提升扣接结构的相互扣接力,同时也对磁铁起到防护作用,实用性强。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扣接缺面、第二扣接缺面为流线型曲面。采用流线型曲面提升了扣接缺面的匹配贴合性,提升了左右扣件的结合紧密性,提升了磁铁的对准辅助功能,提升扣接扣合咬合性,进一步提升鞋扣的防脱开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铭扬,未经陈铭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856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化玻璃强度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动车组的垃圾分类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