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底盘支架的制造装置及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86769.0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087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邵月华;杨海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B29C45/26;B29C45/27;B60N2/005;B29L3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滨海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底盘 支架 制造 装置 产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底盘支架的制造装置及产品,汽车座椅底盘支架包括骨架和贴覆于骨架上的蒙皮,骨架选用聚丙烯树脂材料添加30%玻璃纤维(PP+GF30)材质,蒙皮选用玻璃纤维材质,满足结构需求的同时保障了强度,更满足了低碳、轻量化需求;制造装置采用模内成型的生产方式,将蒙皮挂于模具后模板上,通过蒙皮顺序压紧组件与后模板顺序压紧配合,将蒙皮压紧使其完全贴覆于后模仁上,注塑机注塑成型骨架,成型后蒙皮很牢固的固定在骨架上,该装置结构简单、生产工序简单、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底盘支架的制造装置及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外观、性能、节能性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节能性方面,汽车内饰件的重量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金属材料仍然是汽车内饰件的主要应用材料。为了响应低碳、节能的发展需求,逐渐出现了一些轻量化的塑料件和面料装饰件结合的替代品,也出现了由模内完成面料装饰件和塑料件结合的制作装置和工艺,其中,面料装饰件如何平整牢固地贴附于塑料件上成为关键。目前,上述制作装置和工艺较局限于一些较大且表面平整的汽车内饰件,采用模具合模过程中同步直压式压紧的方式。但是,对于形状凹凸的骨架和异型面料装饰件多点位压紧结合的形式构成的汽车座椅底盘支架,难以实现;而汽车座椅底盘支架作为汽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汽车节能性的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底盘支架的制造装置及产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座椅底盘支架的制造装置,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包括前模固定板和前模板,且两者之间通过两侧的模脚固定连接,所述前模固定板固定于注塑机的一端;所述后模包括后模板、后模固定板、设置于后模板和后模固定板之间的热流道浇注系统以及注塑机顶出机构,所述后模固定板固定于注塑机的另一端;所述前模板上设置有前模仁,所述后模板上设置有后模仁和多个热流道浇注口;所述后模板上对称设置有多个挂布针,且所述挂布针分布于所述后模仁的中间和两侧,所述前模上设置有蒙皮顺序压紧组件,所述蒙皮顺序压紧组件包括第一压紧组件、第二压紧组件、第三压紧组件和第四压紧组件,且所述第二压紧组件、第三压紧组件和第四压紧组件依次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紧组件的两侧;合模过程中,所述后模板依次与所述第一压紧组件、第二压紧组件、第三压紧组件和第四压紧组件顺序顶住以配合使用,合模后,所述前模仁和所述后模仁之间形成注塑型芯,注塑机热流道浇注系统将注塑原料从所述热流道浇注口注入所述型芯,完成产品注塑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压紧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以及固定于其下方的多个压块;所述第二压紧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以及固定于其下方的多个压块;所述第三压紧组件包括第三固定板以及固定于其下方的多个压块;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分别通过导向轴设置于所述前模固定板和前模板之间,且滑动连接,所述导向轴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前模固定板上,所述压块均通过压块固定柱固定于所述前模仁的一侧,所述压块固定柱的上端穿过所述前模板,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上,所述前模仁上设有与所述压块结构一致的型槽。
其中,所述第四压紧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前模板两侧的滑槽内,所述第四压紧组件包括:侧压块、T型斜导向块和导向块,所述T型斜导向块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前模板上,另一侧位于所述侧压块上设有的T型斜导槽内,且滑动连接,所述导向块对称设置于所述侧压块的两侧,所述导向块固定于所述前模板上,且其一侧位于所述侧压块侧端设有的斜导槽内,且滑动连接。
其中,还包括: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第一回位弹簧通过弹簧固定柱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上对称设置的弹簧套内,所述弹簧固定柱的上端部固定于所述前模固定板上,所述前模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弹簧套配合的避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未经常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867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干扰的散热式封装电感
- 下一篇:一种增塑剂高效除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