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胸腔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89392.4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86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桑修勇;曹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新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39/24;G01M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胥强;郭燕 |
地址: | 315334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胸腔 引流 装置 | ||
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其包括壳体以及干封阀。该壳体的引流口与积液腔相通,用以将患者胸腔内液体引流到积液腔内。该壳体的排气口与积液腔连通,用以排出患者胸腔内的气体。该干封阀包括阀座和第一密封体,阀座具有贯通的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的入口端与积液腔连通,第一通道的出口端与排气口连通,第一密封体以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第一通道上。患者在呼气时,本装置允许患者排出气体,患者吸气时则阻断大气与患者胸腔的连通。而且,该第一密封体内侧所对应的进气空间的最小宽度D1≥3.2mm,第一密封体外侧所对应的排气空间的最小宽度D2≥3.2mm,这样可保证干封阀具有较大的气体排出量,以便于能够尽快的排出积液腔内的气体,进而加快患者的康复。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腔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胸腔引流装置是用于排出患者胸腔内积液和气体的设备。现在医院使用的一次性胸腔引流装置,大部分都是水封式,即用水进行密封,将患者胸腔与外界空气隔绝,防止外界空气进入到患者胸腔内。
在使用水封式胸腔引流装置时,需要向胸腔引流装置的水封腔加注无菌水。这将导致该装置在无法取水、加水的环境中使用时受到限制,而且也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同时水封式胸腔引流装置体积较大,不便携带。患者恢复后期需要下床活动过程中,水封腔的水可能因为瓶体倾斜或跌倒而引发水封失效,导致患者胸腔与外界大气直接接触,引发气胸或造成胸腔感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的胸腔引流装置,以替换现有的水封式胸腔引流装置。
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积液腔、引流口和排气口,所述引流口与积液腔相通,用以将患者胸腔内液体引流到积液腔内,所述排气口与积液腔连通,用以排出患者胸腔内的气体;
以及干封阀,所述干封阀包括阀座和第一密封体,所述阀座具有贯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端与积液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端与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密封体以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通道上,用以将所述第一通道自内向外单向导通;其中,所述第一密封体内侧所对应的进气空间的最小宽度D1≥3.2mm,所述第一密封体外侧所对应的排气空间的最小宽度D2≥3.2mm。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第一通道位于第一密封体内侧的部分为所述进气空间,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体外侧的部分为排气空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空间具有与第一密封体内侧贴合的第一开口和位于进气空间远离第一密封体一端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积液腔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的最小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最小宽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阀座包括阀体和盖体,所述阀体具有贯通的第一气孔,所述阀体具有贯通的第二气孔,所述阀体和盖体密封装配,所述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组合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密封体设置在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孔的最小宽度≥3.2mm;所述第二气孔的最小宽度≥3.2mm。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具有杯状腔,所述第一气孔贯通设置在所述杯状腔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密封体安装在所述杯状腔内,所述第二气孔与杯状腔连通,形成所述排气空间,所述第一气孔为进气空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杯状腔的底壁具有光滑的弧形密封面,所述第二气孔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弧形密封面内,所述第一密封体具有与所述弧形密封面贴合的弧形外壁。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盖体朝向第一密封体的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围绕第二气孔设置的凸起,相邻凸起之间隔开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第二气孔连通,在所述第一密封体打开时,所述第一密封体与盖体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气体能够从第一间隙进入第二间隙,并从第二气孔中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新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新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893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