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92712.1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99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宁;林洪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王廉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流控 芯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包括底板,底板的上方设置有中层框架,中层框架的上方设置有顶板,所述中层框架的内腔被两个对称分布的隔断组件分隔为左腔室、中间腔室和右腔室,所述的隔断组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隔板,每个隔板上都开设有多个阵列式分布的过流孔,两个隔板之间的空腔中填充有基质胶,所述中间腔室内培养有血管内皮细胞,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中培养有血管平滑肌细胞,所述顶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每个通孔都相配有接头,所述左腔室、中间腔室和右腔室的两端均与所述的通孔相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领域,特别是一种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的一项新兴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肿瘤筛查、微生理系统技术、高通量药物筛选和临床诊断等领域。微流控芯片技术提供集成、精准可控的培养细胞微环境以及精确检测化学和生物过程,近十几年来随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进展加速了体外血管培养技术的发展。目前在血管领域研究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研究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反应、血栓形成等)、肿瘤血管再生和肿瘤转移、器官血管仿生以及药物筛选等,因此微流控芯片技术不仅成为研究血管病变机制的重要手段,也作为药物筛选的研究平台。但传统的微流控芯片制备复杂、耗时且需要特殊的设备,这些复杂制作步骤以及费工时的过程限制了微流控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及快速和广泛的创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可用于体外模拟血管的结构,进行血管相关病变及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微流控芯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中层框架2,中层框架2的上方设置有顶板3,所述中层框架3的内腔被两个对称分布的隔断组件4分隔为左腔室5、中间腔室6和右腔室7,所述的隔断组件4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隔板8,每个隔板8上都开设有多个阵列式分布的过流孔,两个隔板8之间的空腔中填充有基质胶,所述中间腔室6内培养有血管内皮细胞,所述左腔室5和右腔室7中培养有血管平滑肌细胞,所述顶板3上开设有多个通孔9,每个通孔9都相配有接头10,所述左腔室5、中间腔室6和右腔室7的两端均与所述的通孔9相连通,所述的底板1、中层框架2、顶板3和隔板8均由亚克力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微流控芯片,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传统微流控芯片在结构上所存在的种种不足,设计出一种特殊的结构,它通过两个隔断组件将其内部分为三个空腔,并且相邻空腔之间还可以进行流体的交换,利用这种微流控芯片,既可以进行两种及以上的血管细胞共培养,为多种血管细胞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持,它采用亚克力材质支撑,经过清洗消毒后可反复使用,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并且这种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微流控芯片,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中层框架2,中层框架2的上方设置有顶板3,所述中层框架3的内腔被两个对称分布的隔断组件4分隔为左腔室5、中间腔室6和右腔室7,所述的隔断组件4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隔板8,每个隔板8上都开设有多个阵列式分布的过流孔,两个隔板8之间的空腔中填充有基质胶,所述中间腔室6内培养有血管内皮细胞,所述左腔室5和右腔室7中培养有血管平滑肌细胞,所述顶板3上开设有多个通孔9,每个通孔9都相配有接头10,所述左腔室5、中间腔室6和右腔室7的两端均与所述的通孔9相连通,所述的底板1、中层框架2、顶板3和隔板8均由亚克力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的工作过程如下:在与中间腔室6相对应的通孔9的接头10上插接的蠕动泵,带动液体流动,液体从一个通孔9进入中间腔室6中,并最终通过另一个通孔9排出,由于中间腔室6内培养有血管内皮细胞,而其两侧的左腔室5和右腔室7中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并且它们之间可以通过隔断组件4上的过流孔进行流体的交换,构建流体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共培养,体外模拟人体血管的结构和流体状态,可应用于不同流体剪切力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及交互作用,以及不同药物对血管疾病的筛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927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伸缩式移动房屋
- 下一篇:工具握柄的张开结构